Wednesday, May 30, 2018

【学术相声】一代高僧



A:听说你不当教授了,为啥啊?

B:看破红尘了呗。觉得整天写些烂paper,做些无用的科研都是浪费生命。于是我就去寺庙当和尚去了。

A:去了哪个寺庙?

B:就是城外山脚下那所。

A:万水寺?

B:是它隔壁:灌水寺。是个私立寺院。

A:名字倒挺有创意。

B:没错,我们这间寺庙虽然排名不高,但是注重创意!

A:和尚搞什么创意啊?

B:这你不懂了吧。我们住持经常在会上讲:现在整个社会都突飞猛进,我们寺院也不能举步不前。就拿隔壁的万水寺来说,早就废除高僧终身制了。凡是每五年通不过考核的,都得走人。

A:这和尚都考核什么呀?

B:多着呢!首先看讲经的水平和效果。

A:讲经不都那么回事儿吗,怎么来评价水平?

B:你不知道,现在花样可多了。比如这个inverted讲经堂,先把僧人和在家皈依弟子们分组,看video。完了给他们一组一个题目,互相辩论。

A:那可热闹了。

B:分组讨论后,进行实时抢答。每个桌上一个木鱼,谁先敲的谁回答。

A:还有考试吗?

B:当然了,没有考试怎么assess大家学得怎么样呢?考试也就是一炷香的功夫。小测验,点个细点的香。期末考,点个大粗香。有生理心理问题的僧人,可以多给半柱香。

A:还带accommodation的。那高僧整天讲经是不是很辛苦啊?

B:也不是整天讲,还得看你每年能带多少大法事进来。能给寺庙进账多的,就不用讲了。

A:那除了讲经学经的,你们庙里还有什么人?

B:部门多了!比如有的专门负责要捐赠,这些都是长得仪表堂堂的僧人,终日出去和有钱的香主们结识,请他们出钱盖个厢房啦,给佛镀个金身了,什么的。

A:怪不得大殿地下的砖头上都是名字呐。

B:何止砖头上?我们大雄宝殿的名字都改成Mercedes---殿子了。

A:不像话。

B:有的负责outreach,把佛法普及到最难以接触佛教的地方。电视台,油管,推特,弘法微信群,一个都不能少。

A:真够忙的。

B:经常组织高中生来参观,大学生来intern。逢年过得到人多的地方摆张桌子,发发传单,出售印着“佛在我心”的T恤和鸭舌帽。时时和工业界联合举办“佛的企业精神”之类的节目。

A:这还像个寺院吗?

B:还有的负责diversity。比如昨天开会的时候,副住持还说呢:目前咱们达摩院,黑僧和劳模僧的比例实在太低。早跟你们说了,这不占用普通僧人名额,连两体问题都能给解决!

A:和尚有什么两体问题?瞎胡闹啊!不过你们光招僧人进来,没有走的吗?

B:有啊,每年都有一堆毕业僧,还有专门的典礼呢。典礼那天可是香客云集啊!所有高僧都要把全套袈裟穿上,在大殿的蒲团上做好。住持开场白之后,大家一齐喊:菩萨保佑America

A:什么乱七八糟的。那你自己具体都做什么?

B 我的主要任务有俩。一是负责做研究出书,比如什么《诵经念咒与量子通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弘法时的作用》,《区块链比特币解决寺庙运行资金的问题》等。

A:还都是hot topic

B:第二就是负责办各种年会和symposium。邀请各大知名寺院的高僧来做keynote speakers。在我的努力下,我们寺的会议论文集,去年的impact factor 已经涨到十一点五了!
                                     
A:你这么能干,肯定受到重用了吧?

B:那当然,住持私下跟我说,明年决定让我做波若院的院长。

A:恭喜你啊!

B:恭喜啥呀?我才不干呢?

A:什么原因?

B:我已经被隔壁的万水寺挖走了。

(鞠躬)









Tuesday, May 22, 2018

说下“内定”与“陪跑”

首先,到底有没有内定这种东西存在呢?有。

但是!

很多找工作的同学,把未来的系想象成这样一种情况:教授们都很团结,都很理性(没
有刺头和神经病)。大家对领导和系里的senior都很敬重,对他们的意见很听。每次要
招人,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想招什么样的人。我们想不招什么样的人。然后都知道其中
一个候选人,全部人都说:就是他了,就是他了。他很好啊,他很好啊。他排第一,他
排第一。把他找来走个过场,然后其他的搞几个陪跑。。。

可以保证,这种情况几乎never ever existed! 更加可能的有以下几种。

1,系里存在多余一个的对立派系。基本上只要是五个人以上的系,就有名的暗的派系
在里面。这些派系经常处于对立,有时候是真的意见不同,还有的时候就干脆是,只要
敌人喜欢的我们就反对。通常组成一个search committee的时候,系头会考虑平衡意见
,不会把一个派系全拉来做SC。否则他们无论做啥决定,另外的基本都不服。所谓的“
内定人选”,不可能是一个系所有老师都碰巧认识,并看好的一个人啊!很多时候,一
个派系推某人并占了上风,能成功把内定拉来onsite。这时候如果内定确实很棒,那就
可能有戏,但也有可能越棒越被对方反对。同时,哪怕是原本找来陪跑的人,只要表现
极大出色过这个人,很有可能就被强挺,扭转局面了。

2,没有太强的派系斗争,但系头或者SC chair,或者某个senior功臣很强势很有地位
。这个人如果力推某个candidate,的确可以有很强的作用。即使这样,肯定你会私下
听到别的老师不满的声音。几乎没有例外。有时候内定就成了。也有时候碰巧一个强的
candidate被其他老师看上,而且理由充足(这人就是合适就是利于我们发展),还是
有可能被推上去,取代内定的。

3,也许在没面试之前,系里有多个老师和领导共同看好一个人。但是此内定来了,表
现让大家失望。刚巧又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好。除非这个内定是谁的老婆老公小姨子,这
种情况下,多半就给废了。

4,更多情况下(大于85%),一个系在没面试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内定可言。都是不
熟悉的人,来了看表现再决定吧。

(作者高妹/Fiona的话:向大家推荐我正在连载的玄幻---武打---佛道---言情故事《魅羽活佛》,晋江链接: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4880087  故事简介:鬼道中的魇荒门,七个师姐妹都以绝世美颜著称。然而这次的任务中,二弟子魅羽却要化作一个中年油腻肥秃僧,卷入佛国、道门,和修罗界的斗争. 还要让咱们古往今来文采武功都称霸天下的帅哥活佛,对她一见倾心,矢志不渝。)


 晋江文学城链接《魅羽活佛》

Wednesday, April 18, 2018

学术界的两体问题

在学术界待了这么久,也听了见了不少了。今天做这个总结,主要是给正在选offer的
同学们提个醒。不过以我的观察呢,即便是比较senior的老师了,有时候也要人提醒一
下才能走出这个怪圈。

(注:这里的两体不是非要两人都在学术界,一个人就算。虽然前者情况最难解决。)


一,分类

1,皆大欢喜
此处皆大欢喜的定义是问题在三五年之内得到了解决,并且二人归宿都很满意。真希望
所有被两体困扰的老师都能如此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在所有案例中,可能一半都不
到吧?

通常能皆大欢喜解决问题的,是几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两个人都在学术界,都非常牛,
而且其中一人牛逼冲天了。这种情况下,学校在接收另一半的时候也没有太多不情愿,
其实是同时捡了两个宝。这种夫妻一般不用担心的,但即使这样,都不能说指哪儿打哪
儿,也要有一定的机缘。

第二个极端是两人差别比较悬殊,一方随另一方移动没有多少委屈的。如果去大农村,
一方不在乎找个lecturer或者staff的工作。

第三个极端是运气特别好。本来看着不成的,接连好几个环节下来,都有凑巧的成分,
成了。真是差一点儿就不能work out了。这种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还让人心有余悸。


2,半分两地
开车距离在两三个钟头的,其实不算完全两地。每天都这么上下班是不现实的,所有各
自有独立的住所,但是基本还是能保证工作外有将近一半时间都能在一起的。孩子受的
影响也不算太大。这种即使最终解决不了,还是能对付。

3,很快放弃
通常在分开五六年左右,发现没希望解决了,一方狠心分手。虽然当中有很多惋惜和痛
苦不为人道,尤其是有了娃以后。但是这还不是最差的(比较后面)。

4,遥遥无期
通常二人工作都受地域限制,而且水平相当。或者自认为“水平相当”。或者收入相当
。或者尊严相当。或者性格强势相当。总之是遥遥无期,一眼看不到头。

刚开始分处两地的时候,都还认为是暂时的,“慢慢想办法”。都还很positive。都还
很积极去找机会。可是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就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我觉得这类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拖得越久越难解决。二人可以说是僵持到底了。其实
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只是无法实施。倒不是因为两人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肯做出牺牲,而
是因为如果现在可以牺牲的话,那早就可以牺牲了,何必等到现在?同样的决定,早就
可以做(并且应该做了!) 现在牺牲,就等于白白耽误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前
的僵持就白费了。甚至可能到后来,谁一提这事儿来,就有人一肚子火,一肚子委屈,
一肚子陈年老账,不欢而散。最后干脆提都不提了,别说去解决了。

5,白忙活了
一直都在使劲儿往一起靠,为此有时候是一个人动,有时候是两个人一起动,有时候一
次不行来多次。连周围人都跟着操心。等到最终搬到一起了,没多久却分了。

这种情况可能不多,但是也听了不止一次了。具体原因不好说,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所
有的婚姻都需要磨合,而且需要在需要磨合的那个期间来磨合,在感情还热乎的时候磨
合。分太久了,不冷不热了,两个人都习惯了身在婚姻内但是又自己有一套独特生活方
式了,这时候再改,就难了。


二,解决两体的办法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要开始”!重要的话该连说三遍。我猜所有经历过两体折磨的
夫妻,都会认同吧?在二人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无论你们目前有什么样的看似不可解
决的超级大困难,看似多么强大的理由,如果你看了我上面的总结,问问自己:我和配
偶是不是有人牛逼冲天了,是不是二人从出生运气就超好?如果不是,那你很可能就要
做好打长期战的准备。

不要让它开始!无论现在多么难办。还没到手的东西,丢掉容易。经营了一半的事业,
再放弃就难了。你如果现在不肯放弃,以后为什么就肯了?也许你考虑的是,现在二人
都各自先打好基础,以后换工作起点更高。问题是以后别人对你的要求也会更高。job 
candidates也是一年强过一年。将来的事啊,谁都不好说。

如果早就开始了,如果都僵持多年了,都试了很多方法了,怎么解决?只能硬解决:辞
职,先搬过去。这个听着很不理性,问题是人有时候就是给自己的理性害了的。一个人
先过去,总能找到新工作。找不到,那还是你要求太高。这么做值吗?为了心爱的人,
为了心爱的娃,值吗?不值吗?

你要是觉得不值,我也没啥可说的了。



Tuesday, March 20, 2018

(原创)高科技笑话:薛定谔的包

1. 薛定谔的包
一大妈推着车,在街上叫:卖包子唻!薛定谔的包。没吃的时候,你的包子可能是素的
也可能是肉的。你咬一口之后,才能确定它是肉的还是素的。

2. 波粒二象性
男人的电脑屏幕就像量子,你监测他的时候是粒子,你不监测的时候就是波。

3. 潮人
上世纪的潮人:带着钻石表,镶着大金牙。搂着明星醉,洗着热桑拿。
本世纪的潮人:穿着量子袜,喝着纳米茶。戴着VR镜,睡着机器娃。

4. 量子纠缠
老妈说,我们家的地板和我的考试成绩处于量子纠缠状态。只要看到地板锃亮,就知道
我又考砸了。

5. 降维
我在高维宇宙里是个大富翁,无论过去现在,时间地点,都是一样的富。所以在降维来
到这个宇宙的时候,财富那一维因为没有variation,在提取principal components的
时候就给消掉了。

Thursday, February 8, 2018

公众形象,这个东西


不是研究公共关系的,但一直觉得这个话题很好玩,非写一下不可。

1. 所谓的“真实的自己”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讲一讲文学创作中的“对话”。当代大部分读者都认为,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应该尽量贴近生活才好,而不要像演话剧那样做作。可能很多好的作品听起来也确实像把日常生活来个录音。事实上呢?只有在背后写这些人物对话的作家才知道,它和现实生活中的对话是多么截然不同。Dialogue, contrary to popular view, is not a recording of actual speech; it is a semblance of speech, an invented language of exchanges that build in tempo or content toward climaxes. ~ Sol Stein你要是不信,用录音机偷偷录别人的一段对话,然后在回放的时候,把每个字,每个哼哼哈哈,都如实记录下来,就会发现差别了。我们日常的对话,除去事先约好的采访,一般都是没法当成书面文字来读的。直接搬到电视上,没有剪辑的话,也不会怎么赏心悦目。不要说媒体了,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我们站起来发言,定会下意识的字正腔圆,大家听着也不觉得别扭。

这就像平时看新闻看综艺,很少观众会嫌弃谁化的妆太浓,甚至完全意识不到电视上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化了妆的。直到有一天,有人突然把镜头对准我们自己,才会发现:这个大麻瓜脸,怎么一片菜色?平时在镜子里不是挺漂亮的。这都是因我们的视觉和感知在作怪,对于公众人物,对于电视上媒体上的图片,我们早已习惯了一些定式,有潜在预期。

说的就是“预期”这个词。公众人物无论是公开场合发言,还是以私下形式发言但是最终会摆到媒体上的,最好意识到这一点。很多人觉得,活着就要做自己,就要有个性。这没不对。问题是,在自己家里随心所欲的人,如果去到别人家,再怎么都应该遵守一定的礼仪和社会规范吧?从门进去人家里是这样,从电脑或者手机里进去,也是一样。

总的来说,公共关系这种东西,不是很简单,或者聪明人能无师自通的。尤其是处在敏感事件,敏感时期的人,为什么被采访时很多都三缄其口,甚至干脆拒绝采访,并不是那些人懦弱或者缺乏个性。如果一个人的任性还没有给自己的公众形象带来过很大的负面作用,只能说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没有大到让他尝到厉害而已。

我已经听到反对的声音了:你看人家凤姐多有个性!问题是凤姐能做的事,你做就不一定行。一直以无厘头形象出现的,做些怪事才没人稀奇。公众对我们的定位并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的。我们的职业,受的教育,过去的经历,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包括气质),都决定了我们第一次亮相于公众面前时,人家怎么把我们定位。这种expectation的力量非常强大。就像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也啥啥呀!

还要说的一点就是,“大巧若拙”。在你看来,有些人在公众面前傻头傻脑,人家未必是真傻。肘子骂了那么多人,大多数都没吭声。你去骂一个,可能就已经臭大街了。How do you present yourself? 是有学问的,值得思考一下。现在都说,the Internet never forgets things. 公众的记忆也一样强。When you are unsure of what to say, stay shut.


2. 转型的秘诀

一旦一个特定的公众形象已经建立了,能不能再转变呢?这里明星们的经历很值得借鉴。我们时不时会发现一些明星转型,有的成功了,但是失败的居多。一方面来说,一旦公众对你定位了,对你有了很强的预期,打破他们的预期就会产生很不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来说,人总要成长吧?年轻的时候小甜甜老了还小甜甜?十年前那个观点十年后还是一样的观点?

倒底可不可以转型,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你的新的转变不能以“证伪”原先的你为基础。举例来说吧,你一直在走清纯路线,突然有一天醒来你就变成性感路线了,这个效果就很不好。因为你在向大众传递这样一种信息:我之前的单纯都是装出来骗你们的。反之,有些明星开始想走性感路线的,后来成了笑星(好像吴君如还是毛舜筠就是),那就无所谓。公众看似对明星们的荒唐行为容忍度很高,但对欺骗他们的容忍度几乎为零。这个看起来和我前面说的似乎矛盾:不能在公众面前随心所欲的做自己,但也最好别不做。因为以现在媒体的发达,装假太容易露馅了。其实不矛盾。第一条说的,是在公众面前要礼貌,克己,不是装假。


3. 老实待在台上

演员歌星站在舞台上,如果表演失误,或者技术根本不过关,甚至假唱,都可能引起台下的嘘声。其实没啥太大关系,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艺术,甚至科研,有喜欢你的也就有不买你账的。你做完你要做的,给大众看过,他们爱说啥说啥好了。假如一个演员站在台上和底下的观众吵起来,那就比较不堪了。公众形象也是一样。Stay high, stay cool. 你如果不小心被闪光灯包围了,说完你必须说的话,就把耳朵闭起来,不要理会灯后面传来的各种声音。


4. 如何讨好大众

答案就是:不要讨好大众,做自己就好了。大众需要的是有才华有思想有力量的人,不需要专门来迎合他们的人。举例来说,一些春晚小品,我们看的时候就能猜出编剧的心思:老百姓喜欢听东北方言,老百姓喜欢漂亮泼辣的媳妇配傻大粗的老公。。。事实上,老百姓倒底喜欢什么类型?我来告诉春晚导演:真诚原创发自内心的类型。也就是没有类型。“If you try to make something just to fit your uninformed view of some hypothetical market, you will fail. If you make something special and powerful and honest and true, you will succeed. ~ Hugh Macleod 写作是这样,我觉得,做科研也是这样吧?





Wednesday, December 27, 2017

【相声】转行



A:听说你终于解决两体问题了?

B:是啊,我和太太现在都在城东上班。

A:城东大学!

B:旁边那高架桥底下。

A:跑那儿去干啥?

B:其实也就是办公室在那儿。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十字路口旁边站着,等着收钱。

A:不会吧,你要饭去了?

B:要饭怎么了?前一阵儿为funding发愁,头发也白了,眼也花了,衣服也好多天没换了。在大街上遛弯儿考虑课题呢,结果有人主动给钱我。

A:见你可怜呗。

B:我一想,教授也做腻了,要饭有什么不好?经常晒太阳,工作时间自由,还可以走路活动腿。下班了就是下班了,不用继续琢磨明天怎么要饭的事。

A:行,你开心就好。

B:刚开始倒是开心。举块牌子,上写:“大学教授来乞讨,只求生存不求饱”。好心人一看,那是哗哗的给钱啊。

A:知识分子就是不一样。

B:谁知没过多久,其他要饭的也跟着学样了。有写外科医生不小心锯了自己腿的,联邦大法官吃火锅烫了嘴的,警察局长被解雇因为爱上大土匪的。

A: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B:后来大家聚在一起,一合计,这么乱来对谁都不好。应该成立一个committee,有计划有组织的来要饭。

A:这个committee都干些啥?

B:首先是组织竞争上岗。你想啊,好心人就那么多,要是一窝蜂都来做乞丐,不就都饿死了嘛。

A:怎么竞争法?

B:先要份简历,看看这个人可怜在哪里。尤其要注意,其可怜的地方是新兴的有前途的呢,还是夕阳产业了。这直接决定了此人将来能要到多少钱的潜力。

A:好家伙!

B:然后看看他过去有没有乞讨经验,能不能带钱进来。都从师过哪些老乞丐。当然还得做个报告,乞丐不是有幅可怜样就行了,口才也是很重要的。

A:有道理。

B:接下来看人品。每人需提交三封推荐信,由其他乞丐评价一下,这人是不是自己吃饱把别人饿跑那种。

A:竞争真够激烈的!不过还算公平啦。

B:哪儿有绝对的公平啊?这不最近上头说了:我们这里缺少diversity,这可不行。人家来做善事的,要是看到自己的群体里没有代表,谁还给钱啊?

A:没听说过!

B:当然也有好处啊。比如我太太的方向本来不太合适,但是因为最近缺少女乞丐,就给破格招进来了。
                                     
A:这还分方向的。无论如何,一旦上岗了就轻松了吧?

B:轻松什么?你今天能要到饭,能保证明天,明年,也要得到吗?

A:那怎么办?

B:所以说,乞丐这份职业也得设立hard money

A:这hard money钱哪来的?

B:你无论什么时候要到钱,就拿一部分出来,给组织交overhead

A:那谁挣得多就交的多喽?

B:也不一定。比如有些市民施舍的时候说了:这个钱只能给你自己看病用,不能cover别的expense

A:听着新鲜。不过有点硬工资总归是保障。

B:是啊,谁都有收成不好的时候。当然硬工资也不是白拿的啊,除了定期去committee服务之外,还得给新来的乞丐开培训课。

A:都教些什么?

B:最重要的是心理学,要懂得攻心术。其次是社会学,学会看人,对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策略。要饭的整天在城里走来走去,有些要自己找地方住,就得懂点civil engineering

A:真够杂的。随便教两下吧。

B:那不行!不用心教,最后都给差评,hard money就不保了。另外,凡是评职称通过了的,每人都要带几个小乞丐做学徒。

A:跟着你学样?

B:不是那么简单。每天早上,把徒弟们先集中一下,开个组会。

A:分配一下当天的任务。

B:先派一个出去搞调研,看看附近哪里人流大,哪里塞车严重。

A:这直接决定了当天的收入。

B:另一个在网上查文献。看看最近的新闻,比如哪里发大水了,我们好扮难民。政府又有什么新动作,我们跟着支持或者反对一下,博同情。

A:那是不是还得有个专门写牌子的?

B:当然了,我们这可不是普通的牌子,和poster是一个信息量。有数据,有图。一见有人走近,就迎上去问:Do you want me to walk you through?

A:谁有那功夫听你们白活啊!

B:然后是根据调研的信息,拿机器学习来跑模型,看看怎么分布要饭人员才能最大化收入。

A:学问不少啊!

B:是啊,我们夫妻店的名声很快就传出去了,被invited写经验总结。在经过三个老资格乞丐的peer review后,已经发在乞丐内部引用率最高的杂志上了。

A:你还有工夫写这些?

B:白天当然没时间啊,只能晚上来干。另外因为学徒多,隔三差五就得写推荐信,指导他们怎么给job talk

A:真够忙的。

B:后来组织上看我有能力,让我不要专注于这些小钱了,直接写本子去政府那里要。

A:政府能给吗?

B:你光知道开口要钱当然不给了。首先得写清楚,要这笔钱的motivation。为什么政府要给你,而不给其他的慈善机构。

A:得有说服力。

B:然后要讲清楚,拿到这笔钱,你用来干什么,怎么干。这里一定要写清楚细节,不能笼统。

A:估计还得做个budget表。

B:最后再延伸一下,拿到这笔钱,做这个项目,对整个乞丐社会有什么意义。

A:这叫broader impact。最后钱拿到了吗?

B:还没正式确定,不过已经收到要求改budget的信了。组织为了奖励我,决定给我和
太太半年时间,让我们去城西大桥那里带薪访问去。

A:不错啊,还带sabbatical的!看来转行转对了。

B:转行?我怎么觉着白忙活了。

(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