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8, 2017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说《三体》第一部:地球往事

这个暑假,学校要我为广大师生推荐一部夏季阅读。我想来想去,推荐了《三体》。中
译英两年多来,第一本书已经是美国Amazon的best seller,有一千多条读者评论了。
同时意识到,我之前也就是零散在网上读了下,还没读完,于是立刻买了全三本,借着
travel的无聊,抽空给每本写个书评吧。我在写之前刻意没有去看其他人的评论,而且
我多数是从写作而不是阅读的角度来评论,所以希望不是老生常谈吧。当然了,更多的
还是为了自己的整理和学习。

=========== (一)地球往事

1. 文革

从一开头我就在下意识的琢磨,why文革?这在科幻小说中是极少涉及到的话题。选这
个大的背景,当然首要的是剧情需要,要为背叛者对人类社会和人性的失望找一个强有
力的支持。而且这个支持最好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关系整个社会和很多人命运的。但是
读着读着,我觉得更大的一个作用(也许是副作用)就是给中国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
。通常我们看的与外星人有关的电影,都是在宇宙战舰,外太空,最亲近的也是五角大
楼之类的地方进行。文革虽然是我们这代读者没有亲身经历的,但却是流淌在我们每个
人的文化血液中的,真切能感觉到的“历史”。当一个虚无缥缈的setting构建在一段
真实的历史上,可以大大加强读者的代入感和认同感,心理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而不会
有“那么远的事儿与我何干”的感觉。

其次,虽然文章开头也提了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危害,但后来列举的各种事例(比如砍伐
森林)以及文革本身,倒不能归为高科技的危害。更多的是人性中本来存在的极端和野
蛮,包括与此并行的三体人为了生存对自己个性情感和道德的压抑。事实上呢,我觉得
有好多苦难反而是高科技通过丰富资源和改变环境最终有希望解决或者缓解的。这里不
知是不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个 plan switch。另外,历来科幻作品中牵扯到战争和
冲突的,多数是以反战思想为主流的。对人类,对文明,是以爱心,惋惜,世界和平,
和希望为主流。《地球往事》虽然最终是拥护拯救派(希望派)的,但在这之前我们也
能多少感到作者对降临派(毁灭派)的很多认可和偶尔冒出的那种“干脆全人类一起完
蛋了倒也不错”的一种悲观情绪。总的来说,这第一部书黑色调比较深,装逼的成分比
较少。

2. 细节

在读作者对文革和一些硬科学的描写中,我时时有些担心:你这么忘情的dive到这些细
节和历史中去,会不会lose your audience? 尤其是对没有文革背景的西方读者。结果
验证了Gustav Mahler 的一句话:If you think you're boring your audience, go 
slower not faster. 也就是说,和大多数人认为的相反的是:真正写得好的细节是不
会让人厌倦的,而会让人不舍得漏掉一个字。一昧图情节快进而空洞草率的描述,才是
丢掉读者的最大原因。拿《乱世佳人》来举例,在开头有很多偏离主线的描写,比如斯
嘉丽去哪个亲戚家吃饭的长篇幅描写。换成当代的作家,多数不敢这么写,因为写得不
好很容易被人把书丢一边去了。必须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自信,保证自己写的任何一段
话都不是废话,都既能唤起读者对类似生活场景的熟悉感又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和认识(
这两者的同时满足其实是任何一部书成功的关键)。而缺乏这种功底的作者,就只能靠
快速前进,悬念,甚至激情暴力等来抓住读者了。

3. Info dumping

Info dumping是初学写科幻的人比较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无论软硬科幻,都肯定有不少
虚拟科技和想象的世界。很多作家认为必须要把一定的background information呈现完
整了才能开始写故事,这被现代西方文学创作视为大忌。我觉得这点作者处理的非常好
,这个故事牵扯的物理数学专业知识很多,有真的有虚构的。他虽然也把该解释的都解
释清楚了,但是丝毫没有slow down剧情的发展。也就是刚好把要说的说了,凡是此时
此刻不是必须说的都略去或者放到后面。事实的真相是不紧不慢的一点点揭示的,直到
接近结局的四分之一的时候,观众才算是有了一个完整的picture。这个pace把握的非
常好!

另外,作者不愧是一个搞科普的,能把很多专业知识用形象易懂的平实语言对外行读者
也讲清楚(常说的make your grandmother understand),也是这部书成功所必不可少
的。

4. 科学与科学家

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只有懂科学的人才能写好有科研情节的科幻,倒不是出于能把科
技讲清楚的立场。因为真正懂科学的人,才理解科学家。我们在好莱坞电影里见过太多
长头发白大褂疯疯癫癫的科学家了,比如《独立日》就是个典型。我自己作为一个科学
工作者,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不是搞科学这行的基本上都不理解科学家的为人和内心生
活。那种单纯的醉心科学,对人文和社会都不关心的样子只是公众对科学家一厢情愿的
误解。真实情况往往是恰恰相反,无论在哪种基础科学上走的比较远的人,都更容易接
触到生命的本质和深奥,都免不了去想一下:这些都是谁创造的,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
去,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甚至倒底有没有“正确”的绝对定义。《三体》故
事里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对人类怀着责任感的,有血有肉的人。

这里顺便挑刺一下。剧中人物的性格都很立体,可以完全用他们的语言和习惯把一个人
和另一个区分开来。总的来说对男性的描写更真实立体,每个人不是按照“类”(脸谱
)来,而是活生生的人。对女性刻画则稍差些,有些像古龙剧中的女子,比较容易走贤
惠宁静或者冷艳潇洒两个极端。当然了,这是很多男性作家的共同缺陷,比如连著名的
《达芬奇密码》的作者都是这样(而金庸算众多男作家中的特例)。相反,女性作家不
少都能对男人和女人都有较深刻的把握。但是本书中问题更严重的是对人物外貌长相的
描写比较缺乏。不少人的样子靠的都是读者虚构。对此我非常理解,因为这种带点儿
action/mystery/suspense之类的小说,其节奏和紧迫感很重要,也就是一根弦儿要一
直绷着,不能松下来。像红楼梦里对人物的细致描写放到这里肯定是不行的,但也不是
完全没有办法。比如哈利波特里的外貌描写方式就很值得大家借鉴,里面的每个人物的
样子都是明确无误的。

最后,在写书评时我经常会提到Point of view这个问题,就是故事的叙述是从谁的眼
睛或者感觉里出发的。目前公认的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尽量用第三人称,同时坚持从
一个人的角度来描写(third person limited)。如果因为剧情需要“换人”,至少在
同一个场景里要坚持一个人。可能是受了中国古代的影响,那时候全是放开的(third 
person omniscient),就是可以在不同人物脑子里跳来跳去,《地球往事》也有这种
不太自然地跳跃。举个例子,两个人在一个屋子里谈话,开始都是从甲的角度来写的,
到了结尾时突然写了乙的脑子里想得什么,就会让人感觉很突兀。不过这点好像在后面
两本里得到很大改善,可能是作者专业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Comments highly appreciated! - Fi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