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5, 2016

【山东快书】美国大选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
闲言碎语不要讲
表一表美国大选,全民忙
这美利坚,它有名堂
一国两个党中央
左边是
正义凌然的前任国母,女克希
右边是
舌灿生花的亿万富翁,川普唐

竞选先要造声势
电视镜头上直晃荡
抨时政,谈理想
唱着K歌互泼翔
好一对白富美的情侣档
一个要老黑同富裕
一个向老中诉衷肠
说起穷人来泪汪汪
好像自己这辈子吃过糠
(停顿)要不为啥苍蝇脸上躺
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

东奔西跑不得闲
飞机里都得搞个医护舱
到处拥抱又握手
摸棉被,看米缸
细叮咛,拉家常
任他电邮绯闻满天飞
管你警察密探黑客王
红州蓝州摇摆州
一网打尽是我梦想呀
我梦想
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

买提老中凑热闹
发帖辩论胜两党
一人呼,百人响
出钱出力顶破床
再投个博彩坐看伪币涨
更有那
房东大妈强势左政局
男神明星当众把枪躺
正所谓东方雄狮西方吼
一时间风流我儿郎
当哩个当

老高我乘兴说两句
大选这游戏不必太紧张
外来工,前路长
华人政道是沧桑
做好研究码好程
再多出他两个益唐张
正所谓
民族振兴靠自强
咱不为谁人做那嫁衣裳

(鞠躬)



Monday, October 17, 2016

由零开始的随笔

今天要推荐哥哥的一首歌。我其实是最近才听到的,很奇怪这么好听的歌,作为歌迷的我却不知道。除了曲调,歌词也是特别的正能量。写这首歌的人心态真好,能够把分离,把无奈,都当做这么美好又可期待的事情。

尤其是坦然接受“由零开始”的这种勇气!这里,我是不是也可以自得一下?按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越来越怕冒险,越来越难以接受新事物。但我发现自己反而比年轻的时候大胆多了。年轻的时候觉得,路一旦走开,命运就是这么给你安排的。现在却不介意随时由零开始,去发掘新的世界和新的自己。
========================
(另,这首歌又是小美写的?真崇拜这个大才女!)
作詞:小美   作曲:張國榮
回憶 纏住了心事千遍
由零開始 偷偷想到落淚
由零想起 當天一切樂與怒
總揮不去 仍無悔 只知繼續進取

人海中 能共妳相遇相對
人離不開 種種歡笑或顧慮
人離不開 只因真摯未變異
坦率相對 全憑有妳 祝福萬句千句

Will you remember me 若我另有心志
暫別遠去 遠去找那自由再衝刺 來日我會放下一切
尋覓舊日動人故事 即使 其實有點不依

Will you remember me 就算是不得已
如若愛我 盼妳可以給我試一次
來日妳我再度相見 仍是舊日動人笑面
給我熊熱眼光一遍 一千遍

人海中 能共妳相遇相對
人離不開 種種歡笑或顧慮
人離不開 只因真摯未變異
坦率相對 全憑有妳 祝福萬句千句

Will you remember me 若我另有心志
暫別遠去 遠去找那自由再衝刺 來日我會放下一切
尋覓舊日動人故事 即使 其實有點不依

Will you remember me 就算是不得已
如若愛我 盼妳可以給我試一次
來日妳我再度相見 仍是舊日動人笑面
給我熊熱眼光一遍 一千遍

Will you remember me 就算是不得已
如若愛我 盼妳可以給我試一次
來日妳我再度相見 仍是舊日動人笑面
給我熊熱眼光一遍 一千遍

還望說聲不變 不改變

Thursday, October 13, 2016

从韩事件看中国与世界接轨

首先,虽然目前造假的喊声响亮,在正式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我还是尽量避免下这个结
论。所以今天的讨论,仅限于对韩,河北科技大,以及对目前的中国学术界在某些方面
表现的一些思索。

1. 大事还是小事

关于访学倒底该来欧美干啥的讨论,买提上也有过不少次了。有人认为即使什么课题都
没做,仅是出来参观一下,都是大有好处的。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也多少有点儿道理,
虽然参观的效果远远不及待多几年拿个学位。从来没有出过国,但是对国外国际情况比
较了解的国人当然也不是没有。比如我在国内读硕士时,同寝室有个工作过的大龄女生
。那时候访学还不是普遍的,我们学院就是院长一个人有这个经历。他搞了个
symposium,中间休息时我们见到大桌子上摆满的cookies,都很吃惊。“随便吃?不会
吧。”那个女生就说,“学国外的。”我们出去逛街,过马路时飞跑,有个车停在路中
央等大家过,女生就说:“海归。”

吃东西和开车,毕竟只是皮毛。国内学术界现在不缺钱,不缺聪明人,缺的是与世界同
步的学术规范和道德。韩的工作主页上,把教授写成Porfessor,把农业写成
Agricultrue,这些对国外学术界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学校不同,大家的主页有简
有繁,但是错误是不能允许的,这绝对影响同行们对你的看法。People judge people.
It’s inevitable.  当然,你不能确切地说,网页上犯错的人,实验中也一定会犯错
。但是我们之所以这么重视这些小地方,甚至日常和同行们的工作邮件写完后都会读一
遍看看有没有错误,体现的是我们对这份职业的尊重。

自重,这是西方学术界很显著地一个优点。反例总是有的,但我接触过的学者,无论牛
人还是刚起步的小AP,对自己的事业和名声的看重经常让我肃然起敬。这种自重对学术
界的规范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很多东西不是不能做,不敢做,而是不屑做。甭管拿多少
工资,学校排名多少,就是有这么一份骄傲。骄傲到不光是在明里,直接关系到自己声
誉的事情,即使是别人都不知道的,比如盲审一篇paper,也会规范自己不要滥用职权
。所谓的君子不欺暗室。再说一遍,反例总有,但我说的 is the norm. 

之前流传出些个video,当中做实验不带手套(包括在fume hood里的操作),喝水瓶随
便乱放这些,有人就奇怪了,既然知道是来拍电视,就不能在公众面前装一装吗?不是
不能装,是被拍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什么不对。或者虽然知道不好,但完全不认
为有什么大不了。在西方学术界,常有学校甚至国家派来的各种检查,实验室人员的强
制培训这些,使得大家都清楚标准是什么,违规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当然在没人看到的
时候,偷偷违规的也有,但这些人至少在检查人员面前,在摄像机面前,什么是一定要
做的,这点儿都还是很清楚。到底这些是大事还是小事,这里就体现了中国要和国际接
轨的地方之一。之前韩曾经公开拒绝提交实验笔记(韩寒手稿),被理解为做贼心虚。
其实也不一定,可能就是太不规范了。你想,当时还没发那篇文章的时候,谁知道他的
存在啊?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人,而且是举足轻重的人,要来看这些。从他主页的
疏忽和video的不规范来看,如果实验记录乱七八糟或者缺东少西,我一点儿也不会奇
怪。

2. 都是莫名其妙

但上面说的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从韩的工作刚刚开始被质疑,中间和Nature特派员的交
涉,一直到最近的多次公开发言,每次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能这么说话办事?真
是莫名其妙啊。”第一感觉就是很不可思议,这个人怎么这么怪?其实我们反过来想想
,可能在当事人的眼里,我们这些人也是不可理喻的。

对国外的学子,可以说,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学校对你的评定,不是文章发在了哪里,也
不是媒体如何报道,而是同行亲口对你的评价和认可。(注:这里的同行不是指的同系
的同事。)这对做研究的发考题来说,是绝对不可小瞧的,也是我们尽最大努力去经营
的。但是在国内,尤其是非北清,非沿海开放城市,尤其是多年默默无闻,少人问津的
组里,每周四下午开个党员会议,可能对同行的存在都没有太大感觉。谁最重要?当然
是领导了!只要领导认可了我的工作,学校看好我,甚至都惊动中央了,拨款下来,我
就是做的很好了,我还要对谁负责?可以说,韩对待外界的态度,无论是笼统的公众还
是单个打电话要来参观要借质粒的个人,甚至是Nature的特派员,都让人觉得不够重视
。几乎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出尔反尔,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话语对整件
事产生的作用,以及对个人形象的影响。为何别人重复不了你的结果?就说不知道就完
了。事实你也不可能知道人家是个什么情况。这时候为了维护自己,反过来无凭无据地
推测人家的细胞都被污染了,或者做实验的都是水平低的研究院,基本可以说是
strategically foolish.  这是中国必须要与世界接轨的另一个方面。

我为什么能下这么肯定的评论?也不是单对他一个人。河北科大的领导们,包括校长,
在这件事中的表现也是让人大跌眼镜。可以说是没见过世面,让人笑话了。美国政客干
的丑事还多吗?你看他们的助理和发言人都是怎么处理的?如何对待公众,对待媒体,
对待权威,这些东西都是有学问的,有common sense, common standards的。再往上扯
,在争议和质疑声最强的时候,两亿多的拨款还是批下来了。这种做法在西方法制国家
看来,也是莫名其妙的。体现的如果不是当局对公众舆论的无知,就是爱咋样咋样的不
当一回事。

已经啰嗦了一堆,这件事还在静观其变。最后说点儿正面的。前几天我叮嘱自己的小留
研究生:总结literature的时候一定要换个方式说话,不能照搬原句啊。她说:我在国
内的组里都是把所有论文都用查作弊软件查一遍的。有进步啊!我当年那时候好多同学
都是照抄呢!

Monday, October 10, 2016

电面teaching职位的经验

首先,总结的是面试research school里的teaching position,并不一定对其他职位也
适用。不过也有一些是适用于任何电面的。

1. 注意展开

面了八九个人,最糟糕的一个,在面试之前其实没有估到他到是最糟的。同样的问题,
别人都是聊了二十多分钟,他十分钟就讲完了。比如我们问,你能够带高年级的设计课
吗?他的回答就是:能。那你还要我们再怎么问呢?别人都是主动展开来说,说的最好
的是在工业界的一个senior,其他的经验浅的也尽量往上靠,比如曾经帮助导师指导过
什么,甚至有的辅导过高中生的设计项目。这个人给大家总的印象就是完全没有热情和
诚意。

电面不是“回答问题”,虽然看着像人家问,你答。电面预先设计的问题,只是用来
guide a conversation。否则我说:你讲讲你自己,连讲二十分钟。有些人讲两个钟头
也行,但大部分人需要引导。所以一定不要把它当成审讯来对待。当然也不该答非所问
,但这其实是要你展示你自己最好的机会。重要的话再说一遍:是你展示自己,给自己
争取到onsite的一个opportunity。每个人经历都不同,比如上面这个问题,我们听到
的答案差别很大,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我觉得对策是,在电面之前,先
想想你有哪些大方面的优点,把这几个大的记清楚。然后只要他问的问题牵扯到某个优
势,在directly回答了他的问题之后,就可以顺势把你的优势讲一讲。

有的人总担心自己说多了对方不耐烦,或者怕浪费人家时间,就说的很快。但又因为英
语不是母语就错误百出,跟着一紧张,就更磕磕巴巴的了。首先要端正心理:他打电话
来的目的就是来听你讲话的,你讲,就是满足他的需要。最起码要有这种自信。其次是
要注意回答别太急。稍微停顿一下,或者讲得慢一些,想好了再讲。如果你讲的有逻辑
,即使慢,像评书那样,对方也愿意听。乱七八糟一大堆,才没说两句人家就烦了。

2. 如何才是个好老师?

这个问题当然仁者见仁了,不过我们听到的最好的答案都是差不多的,就是强调教课不
能光讲,还要会“听”。这个听的意思是,要注意效果,被接受程度,是一种不断根据
反馈而自我调整的动态过程。有些在社区学校有教课经历的,马上就举几个例子结合起
来讲。总之,你可以(并且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要注意,事先建立一个体系,把
脉络理清了。对于争议的话题,自己怎么“站队”先想好了。这就是所谓的电面前的“
功课”了。得是有多年经验的老师才能无准备地信口拈来。

顺口说一句,无论teaching还是research职位,都把常用问题写下来答一答。口述,很
难发现自己逻辑不合理和啰嗦。但是写完后,在面试的时候建议全部扔掉,才能发挥的
好。反正有底了。这时候把“答案”放在前面,反而影响发挥。因为即使对特定一个候
选人,特定一个问题,这个答案也不应该是固定的。还要取决于对方怎么问,和之前问
过的问题,以及当时的气氛。这些看着复杂,其实不用去理他。信自己的潜意识就好了。

3. Motivation

如果你的专业很多人做研究,你也是做过研究的,那么不太可能在面R1时遇到“你为何
要做研究”的问题。但是如果在这种背景下去面纯教书的职位,非常有可能被问到这个
问题。不要看它简单,你如果不是准备过了,或者动机不是太纯(比如是找不到
research职位被迫来面teaching的),那你很可能会答得很差。

另外,有的时候人家还不直接问你Why do you like teaching? 而是Why do you like 
this position? 我们上次面了一个外国人,本来就是英语不太好的,这个问题直接给
蒙住,回答因为我喜欢做这个那个的课题。马上心里就被我们淘汰了。我们甚至追问了
一句:你是希望继续做研究是吧?他/她说是的。这里再插一句,cover letter重不重
要的问题。应该说,和推荐信一样重要,就是说的好了不起作用(除非是院士写的),
说的不好就完了。我们这次就有好多人在cover letter里暴露了根本没有仔细读一读这
个position是什么,就是例行copy来碰运气的。直接淘汰。

那应该怎么答呢?同样,不在于你的答案是什么,而在于你能否justify。

4. Challenge

你觉得这份工作对你最大的challenge是什么?说实话,我没有料到这是个难回答的问
题。很多人愣在那里,半天都没有一个字。还有的就说,没觉得有什么challenge。我
觉得之所以那些人没答好,是因为把这个问题理解为“你有什么weakness”上面了。其
实不妨从正面来想,比如一人回答,最大的挑战就是,来到一个新环境,面对的都是不
认识的新同学,我该如何尽快适应他们的学习方式,并让他们信任我?你看,这就变成
积极的回答了。也就是说,这避开了个人的缺点,而是从所有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上着
手的。

但是注意,这个challenge还必须是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比如有人说,同时develop好
几门新课是很艰难的,这样就很不好了。虽然这是谁都承认的,但是你不能在面试的时
候这么坦白。

5. 你对我们有什么问题吗?

对teaching的职位来说,缺省问题就是:teaching load 是怎样的? Class size一般
多大?这个职位的稳定性,以及我多久会从你们那里听到结果。什么都不问,也是不合
适的。

Friday, September 16, 2016

大学课堂里的十种老师

1. 天地良心型

这类老师特别像中国重点高中的好老师(中国大学这种老师都不多),自己知识过硬,同时对学生倾囊相授,生怕学少了。要是冬天下雪取消了一节课,会尽量想办法补上。平时作业多,改卷子认真,分数严格。学生在上他们课的那个学期总的来说是比较痛苦的,但一学期下来,发现自己确实学了不少东西。即使没考好,这种老师的课评通常都不会太差。人都有良心,将心比心。

2. 深度催眠型

有的是因为老师讲课的声调太过于monotone,有的可能仅仅是因为时间(早上太早,或者午饭后),甚至条件反射,或者内容乏味。无论什么原因吧,只要课一开始,瞌睡虫就来了,怎么都赶不走。我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就上过这种课,那真是掐手指,戳大腿,甚至中间跑出去冷水浇面,都木有用啊。结果一下课,就精神了。

3. 风趣幽默型

不是歧视女性,但这种老师以男性居多。他有的时候是故意讲个笑话,有的时候就是随便说个什么事儿,大家就觉得好笑。学生都爱上这种老师的课,是种享受。白人,印度籍的老师都见过。我特别希望这样的华人老师多起来。

4. 故作高深型(我)

我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基础工程,到了博士才转去火坑专业。现在教的课没有一门是自己上过的,不过倒是和研究相关。这类老师的课看起来五花八门,一会儿插个前沿paper,一会儿来个器械设计,或者分析研究数据。其实就是为了掩盖基本功的不足,哈哈。

5. 敷衍放水型

这种老师很看得开,觉得学生就是交了钱来拿学位的,何必跟人家过不去?作业少,考试前也明确告诉考什么,评分宽松。有的老师会得到较好的评估,如果学生确实学了东西。还有些没教什么,或者教的很敷衍,即使给分再高,最后评估也很差。

6. 学识渊博型

这种老师通常年龄都不小了,在学术界有一定名气。但是除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对整个学科的发展都很了解。也特别熟悉很多名见经传的老科学家,有些还是自己老师或者师兄弟之类。这种老师在讲课中间经常插一些特别合适,又特别有启发的典故。学生听着就是一个崇拜。

7. 天马行空型

这种老师和上面那种不同的是,讲的都是与课程完全无关的东西,而且不是活跃气氛,是讲太多了,有的半节课都是这个。什么吃饭,球赛,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天南海北。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吧,但是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太少了。有的考试容易,有的还挺难,净靠自学。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他们的课,不过偶尔有些特别投脾气的学生会很喜欢他们。

8. 深入群众型

这种可以算颠覆传统的典型,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科都适用。搞大量的随堂练习,分组讨论,上台演讲,动手实验。又是presentation又是写报告的,甚至带出去公司参观。课后也要花不少精力,经常弄一些小session。花老师和学生很多时间,当然学生也学了不少实际技能。

9. 选错职业型

这种老师当老师,真是误人误己。本来就是个不喜欢讲课的,有些是因为外语的缘故,但我觉得外语不可能是全部原因。通常拿母语讲,也是不知道该讲什么的,性格内向。心里有,倒不出来豆子。每次课是讲的那个也痛苦,听的也痛苦,真应该换个职业,或者全职scientist

10. 全无交集型


这种老师起码还是知道应该讲什么的,但是讲的可能比较快,或者是powerpoint一页页翻,学生在下面搞啥的都有。他也不管,就管讲,完全没有互动。其实互动也不是必须的,很多老师虽然是传统的lecturing,但还是可以和学生建立一种默契。而这种老师不知为啥,就是和学生无法交融,可能早期试过互动,效果很糟,最后干脆放弃了。他站在讲台上,但下面总觉得他站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



Monday, September 12, 2016

从《鸡与鸡鸡》看郭德纲的水平

从《鸡与鸡鸡》看郭德纲的水平

拖把说她没看过郭的段子,我觉得这个今年的新段子可以说是郭最近这几年的代表作吧(不是说这是最好的,而是说能反应他正常的水平)。先总结一下缺点,再说优点。一点儿愚见,欢迎补充更正。
vhttp://www.youtube.com/v/QtuJ86nbOPU

缺点:
1. 和过去的笑点有重复。 郭的段子大部分都重复过原先讲过的笑点,具体说来,本段中于谦老婆说的:死鬼,怎么才来,之类的,我都听过三四遍了。这样很不好,对我们这些看免费段子的就算了。次次都去德云社捧场的,人家的钱就不值了。这是郭必须要改的问题。

2. 缺少主题,像笑话串讲,这个很多网友都指出了。应该说,这集倒不算突出的,也算是有个主题吧,就是奚落于谦一家子,从父母到老婆到儿子。“鸡与鸡鸡”,先说皮条胡同,再说于谦老婆那些事儿。但具体的笑点上,还是有些分散。比如老相声《大保镖》,《虎口脱险》等,故事就特别紧凑。没有中心思想,结果就是当时虽然好笑,但回家之后讲的什么都忘了。

3. 俗。郭的相声是以黄段子著称的。可以说,在这之前,不要说如此大张旗鼓的黄,传统相声就是稍微沾点儿黄都不能上台面的。但是我这里说的俗,还不是指的黄。能黄出新意就行,这里说的俗,是手法和笑点有点儿普通。比如这个相声的结尾,谁不是谁生的,实在是太平淡无力了。弱结尾是任何艺术作品的大忌。反倒不如中间,倒是有些很有意思的包袱。感觉还是没有用心去创作。

不过我毕竟还是从头笑到尾,观众不少,反应也不错。所以我觉得更有意义的是分析一下,郭到底出色在哪里。

1. “度”把握的好。很多人认为,郭没什么水平,甚至任何说相声的都没水平,很低俗。这些人觉得,有啥难的呀?不就是站到台上来两个荤段子吗?姑且不说把说这话的人自己摆上台,效果如何,我们就是看看郭亲自训练的徒弟,也不是个个都能把握好。这么说吧,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见过这种会说黄段子的人。虽然黄,但是他在公开场合,即使当着女生,说起来却没有任何尴尬或者不合适的感觉。而差不多的内容,另一些人说来会很别扭,让讲的人和听的人(尤其是被直接取笑的人,例如于谦的角色)都很难堪甚至反感。为什么呢?郭在取笑于谦的时候,我觉得像是有这么一个“橡皮筋”。他在一层层加深,不断试探于谦的极限,也不断在牵着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一直很想知道,郭和于太太倒底干成了没有。但是虽然这个挑战尺度很大,郭却总是保持在“尺度之内”。比如厨房里拉窗帘脱衣服等情节,虽然已经暗示的不行,但总是没有把“偷情”二字落实了。也就是总是存在着“郭和于太是清白的”这种可能。虽然大家知道,这都是演戏,但即使这样,如果真是坐实了,就尴尬了。郭这种尺度把握的很好。

2. 够派头,够气场,够宗师。这个我很早闲聊时说过,郭无论哪次内容好坏,只要往台上一站,从头到尾,把观众的注意力都是抓的牢牢地。这里不好意思拿我爸做个例子。我爸就是个普通人,无权无钱。可是无论任何聚会,任何人在场,他肯定是注意力焦点,大家身子的倾斜角度一定是冲着他这边来的。这虽然与他喜欢积攒一些很杂很有趣的故事有关,但主要还是叙述的能力。比如有些人,同样是讲个有趣的事,可没说几句就发现大家已经开始聊别的了。很多人觉得,是讲话快慢声音大小的问题(所以有些人会急急忙忙的讲),都不是。这个因素太多了,可以另开一题。郭往台上那么一站,别看他其貌不扬,甚至有人说他丑,但那个样子,神情,眼神,举手投足,都是天生的舞台腕儿,这个你不服不行,也很难用言语概括,虽然我勉强可以把“自信”算作一个条件。或者还可以加一点儿,他虽然在台上看不见观众,但心里对观众的反应和接受能力了如指掌。这个其实是“掌控场面”的秘诀。观众如何不是用眼睛来观察的,就像谈情说爱的高手,对对方的把握不是靠眼看。有了这种准确地把握和预期,自己进退缓急才能掌握适度,不会lose the audience.  再说他偶尔的肢体动作,比如学于谦老婆脱衣服等,虽然滑稽,但不猥琐。再说一遍,“郭不猥琐”,丑也好,黄也好,都是光明正大,毫不龌龊,谁也不会把他和“小丑”二字联系起来(而我每次看到小沈阳就会想到这两个字)。

3. 包袱抖于无形。武侠小说中有这种说法,正常人出招之前,经常会有破绽,比如抬胳膊之前先抬肩膀。学说相声的人都知道,你要想把观众逗笑,自己就一定不能先笑(其实后笑也不行)。虽然大部分演员可以做到这一点,但他们还是经常以别的方式露出破绽,哪怕是极其subtle的,观众的潜意识还是会捕捉到。这样包袱的效果就大大减弱了。郭德纲的包袱,很多都是像武学高手一样,在你完全不防备的时候,倏然出手。能有这种本事的人,你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就会觉得他“已经和幽默自然融为一体”了。

4. 模仿的绝妙。说学逗唱,好像是学相声必修的。虽然见过很多表演者模仿东西很像,比如唱歌唱戏,方言神情。但是这些都是停留于表象的模仿。郭在模仿这方面,“意”掌握的特别好。他模仿人时,不是刻意用肢体或者声音来“重现”那人,有时候甚至差别很大,但是他的模仿让人一看,却能立刻体会到被模仿的essence.  这点儿不知道是他自己摸索的,还是天生具备的,他的徒弟都应该用心琢磨。




Sunday, September 4, 2016

【相声】误闯食人国

A:听说你坐轮船旅游去了?

B:对,去了一个食人岛国。

A:那儿你都敢去啊?

B:下错站了呗。上岸时刚好是傍晚,就找了家饭店。

A:都点的什么菜?

B:翻开菜谱,第一页倒也正常,什么红油抄手,夫妻肺片,脆皮炸大肠等,我就点了这几个了。

A:都是常见的抬头菜。

B:结果上来一看,这红油抄手,真有俩人手在盘子里。夫妻肺片,好大的两个肺啊!

A:那不是吓坏了?

B:我在那儿哆嗦呢,伙计走过来,“外来的吧,就我们这种档次的店还想吃真人?都是仿真的。”

A:怎么证明?

B:伙计指着下面一行小字:I can’t believe it’s not human.

A:嗨!

B:话是这么说,我也不敢动啊。继续看菜谱,都是什么人肉叉烧包,金童玉女,清真鸡胸。

A:哎,最后一个听着不错啊。

B:我也是这么想的。叫上来一看,就是两个馒头。我也没多想,赶紧吃了。

A:你还是别多想了。

B:吃完晚饭我就急急忙忙往码头走,赶最后一班轮船。

A:这种地方不可久留。

B:谁知一堆人围在那里,每人拿着个手机,我挤不过去。

A:干嘛呢?

B:只听一人说,“费半天功夫,以为终于可以捉个白牛了,结果又是个劳模!”

A:捉pokemon呢!

B:又一人说,“我闺蜜前天在朋友圈里发消息,说她捉了个圆圆。”“不信!无图无真相!”

A:真够疯狂的。

B:给这些人一搅和,赶不上轮船了,只能等明天。

A:那你住哪儿啊?

B:镇上只有一家旅馆,进去一问,满了,只好自认倒霉。结果还没走出门,前台就把我叫住了,“回来回来,有空房了。”

A:这么快就少了一个啊!

B:我也不敢住了,心想还不如露宿街头呢。结果前台神秘兮兮地对我说,“最近世道不太平,有个变态杀人狂经常出没”。

A:怎么个变态法?

B:杀了人就扔那儿不管走了,你说变不变态?

A:的确是不符合当地的传统。

B:我想那就住吧,反正我闭门不出就行了。

A:价钱怎么样?

B:倒是不贵,但要先把房钱预付了。

A:是啊,怕第二天找不着人了。

B:进了房间后,我把门反锁好了。不一会儿就有人敲门,从猫眼里一看,是个侍者模样,边敲门还边唱:房客儿乖乖,把门开开,你没有毛巾,我给你送来。

A:这谁敢开呀!

B:我说不开不开就不开,宁肯缺毛巾,不想少脑袋。

A:可不止少脑袋那么简单。

B:侍者走了,我就上床看电视了。先是一个台放西游记。

A:经典啊。

B:经典啥呀!人家是师徒四人取经,他们是四十人。

A:干嘛那么多人呐?

B:因为有三十七个唐僧。比如正演的这集是三打白骨精,打完一数,少了个唐僧。

A:吃了。

B:夺宝莲花洞,演完后又少一个唐僧。

A:为了迎合观众喜好。

B:换了个台,先是演抗日神剧。什么生吞鬼子,盐焗鬼子,一起啃鬼子。“俺就是要用切肉刀把飞机打下来!”

A:什么乱起八糟的。

B:之后是热播言情剧:白莲花与绿茶婊。只见白莲花一个劲儿的对男主说,“我不要你的钱,就要你的人。”

A:她还是要钱好了。

B:继续换台,看新闻吧。正在传达中央会议精神呢:党员们要爱护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手一足。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自己人不食自己人,争取在下半年达到停止人口负增长的目标。跟着是食物保护组织上街游行的片段,“Human lives matter!

A:真够热闹的。

B:新闻完了直播残奥会。好家伙,少什么部件的都有啊。中间还插播医疗广告:族人军第十一医院,是国家三等甲级医院。内有二十名假肢专家和人机界面专家坐诊,接受多种人身保险coverage

A:最后全变机器人得了。

B:好不容易挨过当晚,第二天一早就急急忙忙往码头赶。谁知刚走进一片小树林,就跳出来一群人把我拦住了。“站住,打劫!”

A:这是要劫财啊还是劫色啊?

B:是来劫肢的,完了拿到黑市去卖。我说你们做这行风险大,不如我教你们一门手艺,够吃一辈子的。

A:这是什么高超手艺?

B:我刚好是做Stem Cell的,最新研究课题就是如何生长人类器官。你们雇一帮懂行的研究员来照做,既有利润,又合法。

A:强盗们怎么说?

B:“你是要我们改行当砖窑主啊?”

A:消息还挺灵通的。

B:我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里面有我的整套研究成果。结果还没给他们,远处有人突然喊了一句,强盗们就丢下我跑光了。

A:喊的是“警察来了”?

B:“这里有圆圆!”

(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