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里的真正故事
关于这第三部,我知道的人不是特别喜欢,就是评价很糟。如果你问我的话,我会这么
说:第一二部基本都是故事;第三部里,只有一小半是故事,是我非常喜欢的部分。这
小半故事,主要是围绕云天明那个童话故事展开的。首先,这个童话本身写的就非常棒
,即使不考虑它对于整个作品的隐喻和指向。其写作方式,我认为是融合了希腊神话和
一千零一夜的特长在一起的,它的存在表明作者完全有能力中规中矩地写出一些引人入
胜的故事出来。可以说,当我从这个童话里出来的时候,我是多少有些伤感的,我甚至
不太care倒底研究它的人类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了。
这个童话,以及牵扯到的云天明,程心等人,构成了第三部里故事的一条主线。虽然是
主线,其占用的篇幅也不是太大。在这本书里,之前对地球人构成致命威胁的三体世界
基本上都不存在了。我推测作者在写第三部的时候,他最大的目标已经不是如何讲完一
个故事,而是放任自己去“探索”。探索的内容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是人类社会未来
的发展和存在方式。大部分科幻作者在描写这个内容时,都有些不得已,都是为了给故
事发展创造一个合理的背景而已。但是本书的作者,我可以感觉到,是特别在乎,也特
别好奇。他无论描写任何群体时,包括一个逃亡的大型军舰,都会费尽心思的去揣摩卷
在里面的人的思想,情感,民主与专政。概括说来,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一个群
体最有可能怎么演变。他还特别关系心类的“群体决策”,对于人类表面上的爱憎和内
心深处真实的恐惧想的比较深。
第二类探索是对宇宙。从早期黑暗森林理论的提出,他就开始对宇宙的物理演变和当中
的智能演变进行推测。到了第三部的结尾,几乎达到了科幻狂想的极致,试图在几十页
的篇幅中把时间,空间,大爆炸,平行宇宙等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都体验一下。我感觉,
到此作者真的有种不管不顾的醉翁感觉:你们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这是我的书,我
就要做我最爱做的事。
而无论对宇宙还是人类,作者的看法都是偏于灰暗的。我读着经常忍不住想:这家伙之
前一定受了不少罪吧?
2. 看电影与演电影
从craft的角度来说,我是很不赞同作者在第三部里大量使用的《时间之外的往事》(
节选)这种叙述方式。这些片段使用纯客观的语气来做背景描写,对当时的人类社会,
技术发展,宇宙局势,进行纪实一样的白描。一部好的电影,观众在看的时候不应该是
“看电影”的感觉,而是自己亲自去演的感觉。谁不知道屏幕上那个将死的人只是一个
演员躺在地下装的?那为啥大家还那么紧张呢?因为成功的作品,会让你甘愿give up
你的理性,让你相信故事如何发展matters。
好的书也是一样啊!几行字之后,你就看不到字了,看到的是漆黑的宇宙,和隐藏在漆
黑中的敌人。听到的是男女主人公急促的心跳,摸着光滑坚硬的战舰。。。但是,哐当
一下,这些《时间之外的往事》又把你抛回电影院的椅子上,让你“别当真”。可以说
,第三部是我最没被抓紧的一部,随时看两眼,随时可以扔一边。
但是作者就是想写未来社会,怎么办?可以的,有办法的。《时间之外的往事》里所有
的内容,都可以在正常的故事发展中体现,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阅读,所做的科研,
所做的噩梦,来不漏痕迹地表现出来。这种写法难吗?其实不难,而且很有趣,也会丰
富人物的形象塑造。
3. 降维与毁灭
早在前两本书里,就有关于升维降维的描述了,比如三体人造的质子计算机。最后太阳
系以降维而毁灭,感觉多少有些重复。尤其是一次又一次的描写几大行星的二维图像,
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写一两次就够了。近年来西方写作就很注意这一点,叫做
sophistication。
比重复更严重的是,在太阳系的二维毁灭中,程心和女伴亲眼目睹整个人类的灭亡,在
感情上的描写却是很失败的。写的好的书,哪怕一个人的死亡也是让人读起来肝肠寸断
的。你这全人类都没了,怎么倒让人读着没感觉了呢?其原因有三,一是上面说的,第
三部的故事感和代入感不强,让人不care。二是站在女主的角度,整个毁灭的人类里,
都没有一个让她personally牵挂的。她当然是个善良的人,但其性格却总的比较被动,
不是个有着很强desire的人。放到文学的大海里,程心算是个比较黯淡的类型(比如对
比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这种性格的人在小说中是不讨好的。三是作者没把气氛提起
来,对于毁灭写成既定事实一样,里面看不到挣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人物都不太在乎
的样子。他们不在乎,读者观众就更不在乎了。再看好莱坞的灾难片,里面一定要有家
庭,或者炽热的爱情,这些人都有强烈的求生欲。人是欲望的人,文学作品要引人入胜
,必须要有鲜明的爱,恨,愤怒,或者绝望。
4. 俗套不能不套
说到爱情了,程心和云天明一直都是保持着一种浪漫的关系,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存在的
。最后二人即将在外星球见面了,却阴差阳错,俩人都和其他人“幸福的过了一生”。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 This is not allowed. 作家不是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吗?当然不是
了。打个比方,你描述一个屋子,花了大篇幅写墙上挂着的一把猎枪,而在之后的故事
中这把枪再也没出现过,这就是不被允许的。一个人想尽办法去找一个宝藏,最后结局
就是他决定放弃这个宝藏,这是不被允许的。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ction and
reality? Fiction has to make sense. ~ Tom Clancy 既然程云二人的感情一直都是
一条主线,最后的收场一定要有相应的强度,如果不是更强的话。即使不能在一起,也
要留下刻骨铭心的遗憾,才能把之前相恋了几百年的担子给挑起来。插多一句:为啥二
人就不能在一起呢?我读的时候就感觉到,作者不仅对世界和人类的看法比较灰暗,对
爱情也没有多少信心。
还有一个应该有的俗套,就是climax和aftermath的处理。如果要我来给第三部写结局
的话,其climax就是程心的逃离。当然如果你不想把她写的这么贪生怕死的话,可以给
她加一个高大上的使命,比如一定要保证古董不被毁灭等。她的逃离一定要在某时某刻
看来完全无望了,而不是书中描写的一样轻而易举。当成功逃离之后,再一个高潮是和
云天明回合(也不要搞得这么容易),之后便应戛然而止。结尾的对宇宙的探索应该全
部去掉,为啥呢?因为那时候危险已经没了,敌人没了,就是不痛不痒的观摩了。说起
来是俗,但是任何一个故事都必须有一个villain存在,这个villain不一定是坏人,可
以是事,是环境,是自己的心魔,但是必须存在着。一旦其不存在了,读者绷着的那根
筋也就断了,这时故事就只能结束,不结束也没啥看头了。就像西方童话故事的结尾:
And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 永远都是一句话,两句都嫌多。
===
第一部书评:
http://fionarawsontile.blogspot.com/2017/07/blog-post.html
第二部书评:
http://fionarawsontile.blogspot.com/2017/07/blog-post_12.html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17
Friday, August 11, 2017
有多少tenure track可以重来
常常责怪自己 当初没多apply
常常后悔没有 把K拿下来
为什么 明明不菜
到最后还是要失败
是否我们总是
徘徊在payline之外
谁知道又和你 相遇在NSF
Panel如此安排 总教人无奈
这些年研究不好不赖
只是好像少了一个大impact
而我渐渐明白
是你在给我不断的使坏
有多少tenure track 可以重来
有多少Chair 愿意等待
当懂得珍惜以后回来
却不知我的lab
会不会还在
有多少project 可以重来
有多少PM 值得等待
当paper被判重大修改
是否还有勇气去try
常常后悔没有 把K拿下来
为什么 明明不菜
到最后还是要失败
是否我们总是
徘徊在payline之外
谁知道又和你 相遇在NSF
Panel如此安排 总教人无奈
这些年研究不好不赖
只是好像少了一个大impact
而我渐渐明白
是你在给我不断的使坏
有多少tenure track 可以重来
有多少Chair 愿意等待
当懂得珍惜以后回来
却不知我的lab
会不会还在
有多少project 可以重来
有多少PM 值得等待
当paper被判重大修改
是否还有勇气去try
Thursday, August 10, 2017
Tuesday, July 25, 2017
【相声】一夫多妻
A:听说你这几年娶了好几个老婆?
B:这不是政策放开了嘛。
A:上哪儿找这么多的?
B:贴广告,面试啊。先查了一下自己的财政状况,定下四个opening。然后针对每个方
向,结合我能提供的待遇,设立最低要求。
A:这还分方向的啊?
B:你想啊,当主妇要做的很多。分分工,大家都轻快,也可以减少恶性竞争嘛。
A:都有什么方向?
B:第一个当然是饮食了,最好有厨师证,至少也要干过食堂的。
A:家里人多。
B:八大菜系中,要精通两个以上的菜系。还要有创新精神,鼓励开发
interdisciplinary的菜式。
A:怎么个鼓励法?
B:给配置先进的厨房一个,startup二十万,用来制备自己喜欢的厨具。研制的新菜凡
是能在杂志上发表的,每篇奖励五万。
A:那第二个老婆呢?
B:专搞卫生。入职之前要先去参加培训,还要在网上完成三组modules,每个后面有
quiz。
A:卫生的工作,没啥意思吧?
B:有本事自己出去挣钱的,也可以buyout,请钟点工来干。
A:那第三个呢?
B:第三个管账。得是经济学毕业的,如果精通股票交易,买房卖房,和报税,就更好
了。
A:那该干的都有人干了,第四个干啥?
B:最累就是第四个,小孩的事都归她管。得是教育或者心理学出身,有TA经验,教学
评估3.5以上的才予考虑。
A:要求还挺严。一共面试了多少人呀?
B:第一轮电话初选,三十个。
A:干嘛要先打电话?
B:幸亏打了。有一个中英文都不溜到的,交流都成问题。有的广告没看仔细,以为是
面试空姐的。还有个应征者居然是男的,说见广告上也没规定只有女的才行,就来试试。
A:那你干嘛不说明性别?
B:不是怕政治不正确嘛。电话后,跟着一轮是Skype。
A:看看长得怎么样?
B:倒也不是光看长相。比如回答问题时照着纸念的,立刻淘汰。
A:相亲还要照着念,至于吗?
B:最后一轮请到家里来。
A:人家肯来吗?
B:当然了。得看看未来的生活环境啦,多大的space,公婆是否容易相处。气候冷啊热
啊,住的地方有没有中国店啥的。而且她不还得给个talk吗?
A:相亲还要给talk?讲啥呀?
B:谈谈她对家庭未来的vision,如何教育小孩的philosophy,她进门后都打算干些啥
以及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完成她的理想需要多少预算等。当然了,很关键的一点是从
talk中看看她是否是个懂得表达和沟通的人。
A:讲完了你就可以立刻做决定了吧?
B:不行,按照程序还是要把所有的姑娘都面完了才行。又是一堆麻烦。有的不断写信
来催。有的说已经有其他教授看上她了,问我最快什么时候做决定。有的说她最近刚刚
拿了唱歌比赛的奖,能否更新简历,顺便问问进度。
A:都这么热情,那你挑花眼了吧?
B: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既要我看得上她,她也要看得上我才行啊。比如当中有个高
学历的美女,我就知道她是拿我当备胎,最后给了offer果然没接。当然了,最重要的
还是match。
A:这一下子娶四个媳妇,花费不小吧?
B:也还好吧。现在竞争激烈,很多新娘都是带着K来的。
A:什么是K?
B:就是99K的金首饰。
A:没听说过。那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不错吧?
B:别提了!四个人也就勤快了一阵儿,没多久就迷上打麻将,一到周末就坐成一桌,
饭得我做,碗得我洗。两餐中间饿了,还冲我喊:“老板有酱牛肉吗?”
A:你这都是甜蜜的痛苦。
B:麻将打够了,又说要搞一个偶像组合,打入娱乐圈。
A:不错啊,有名字吗?
B:四人一合计,咱们既然是“同夫老婆”,干脆就叫TFwives。结果大家都背后叫她们
“掏粪老婆”。
A:我就知道。
B:我一琢磨,都是在家闲的,不如让她们到我学校找点儿事干。于是我就去找系主任
商量。
A:帮忙解决五体问题。
B:系主任倒还真帮忙,很快就把老三弄到系里做了管钱的秘书。
A:那你工作不是方便了吗?
B:方便啥?哪次出去开会如果不带她,就不给我报销。原先涨工资了还可以存点儿私
房钱,现在全被她知道了。
A:彻底丧失财务自由了。
B:跟着老四也来了,在研究生院负责录取工作。
A:那好啊,能帮你物色好学生啊。
B:能帮我物色好的男学生。一有女生来申请,就跟对方说:满了。
A:实验室满了?
B:家里满了。
A:这不像话。还有俩干啥呢?
B:学校也没有那么多位置,就都到我实验室里做technician了。这下好了!原先吃午
饭的时候,一个人玩手机轻松一下。现在五个人,一坐就是一桌,路过的还以为我开组
会呢。
A:热热闹闹的不是很好?
B:可不是热闹嘛。一个跟我说同事都挣多少钱了,我还是原地踏步。一个说看见哪个
薄厚整天上网不干活,该走人。管理grant的嫌买东西的乱花钱,买东西的嫌负责
inventory的不及时更新。
A:非吃出胃病来不可。
B:单是这四人也好,最害怕的是一到逢年过节,丈母娘们都来了!
A:有你伺候的。
B:老大的妈妈每次一进门就说,我可怜的闺女啊,给油烟熏成这样,做了上顿做下顿
。你再看看老三,整天守着个电脑不说,家里钱都归她管,有没有中饱私囊都不知道啊。
A: 那至少老三的妈妈开心吧?
B:开心啥?抱怨老四带小孩偏心,就知道推她自己生的那个。我们外孙则整天受歧视
,不给上才艺班。
A:那负责卫生那个至少谁都讨好吧?
B:被骂的最多的就是老二了。说她借赚外快为由,周末都不着家,什么service都不做
。有时候还回国,两头通吃。结果老二妈妈不干了:谁往回拿钱多谁才是英雄啊!光指
着姑爷和你们那点儿收入,怎么养的了这么多的闲人呢?
B:后来我妈来了,五个老太太一合计,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六年后对四个媳妇进行
评审,没过的就得走人。表现超级好的,给予“椅子媳妇”的称号。
A:那后来都过了吗?
B:还等着评她们?按照惯例,评审前一年,每人又上market走了一圈。老大因为菜谱
发了很多高档杂志,身价倍增,要我给match待遇。老二经常回国跑,已经在那里打开
一片天地了。老三要自己开个税务公司,不再过清贫的生活。
A:老四以孩子为重,应该没地方去吧?
B:最绝的就是她,说要去中学当老师,说不定将来就是第一夫人了。
A:不像话!
B:我这叫一个伤心啊!亏我平时那么用心带她们,结果现在成了墙倒众人推了。好吧
,走吧,要走就都走吧!
A:你把她们都赶跑了?
B:想了想,又给请回来了。这要是分财产,我连五分之一都拿不到,我要饭得了!
(鞠躬)
B:这不是政策放开了嘛。
A:上哪儿找这么多的?
B:贴广告,面试啊。先查了一下自己的财政状况,定下四个opening。然后针对每个方
向,结合我能提供的待遇,设立最低要求。
A:这还分方向的啊?
B:你想啊,当主妇要做的很多。分分工,大家都轻快,也可以减少恶性竞争嘛。
A:都有什么方向?
B:第一个当然是饮食了,最好有厨师证,至少也要干过食堂的。
A:家里人多。
B:八大菜系中,要精通两个以上的菜系。还要有创新精神,鼓励开发
interdisciplinary的菜式。
A:怎么个鼓励法?
B:给配置先进的厨房一个,startup二十万,用来制备自己喜欢的厨具。研制的新菜凡
是能在杂志上发表的,每篇奖励五万。
A:那第二个老婆呢?
B:专搞卫生。入职之前要先去参加培训,还要在网上完成三组modules,每个后面有
quiz。
A:卫生的工作,没啥意思吧?
B:有本事自己出去挣钱的,也可以buyout,请钟点工来干。
A:那第三个呢?
B:第三个管账。得是经济学毕业的,如果精通股票交易,买房卖房,和报税,就更好
了。
A:那该干的都有人干了,第四个干啥?
B:最累就是第四个,小孩的事都归她管。得是教育或者心理学出身,有TA经验,教学
评估3.5以上的才予考虑。
A:要求还挺严。一共面试了多少人呀?
B:第一轮电话初选,三十个。
A:干嘛要先打电话?
B:幸亏打了。有一个中英文都不溜到的,交流都成问题。有的广告没看仔细,以为是
面试空姐的。还有个应征者居然是男的,说见广告上也没规定只有女的才行,就来试试。
A:那你干嘛不说明性别?
B:不是怕政治不正确嘛。电话后,跟着一轮是Skype。
A:看看长得怎么样?
B:倒也不是光看长相。比如回答问题时照着纸念的,立刻淘汰。
A:相亲还要照着念,至于吗?
B:最后一轮请到家里来。
A:人家肯来吗?
B:当然了。得看看未来的生活环境啦,多大的space,公婆是否容易相处。气候冷啊热
啊,住的地方有没有中国店啥的。而且她不还得给个talk吗?
A:相亲还要给talk?讲啥呀?
B:谈谈她对家庭未来的vision,如何教育小孩的philosophy,她进门后都打算干些啥
以及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完成她的理想需要多少预算等。当然了,很关键的一点是从
talk中看看她是否是个懂得表达和沟通的人。
A:讲完了你就可以立刻做决定了吧?
B:不行,按照程序还是要把所有的姑娘都面完了才行。又是一堆麻烦。有的不断写信
来催。有的说已经有其他教授看上她了,问我最快什么时候做决定。有的说她最近刚刚
拿了唱歌比赛的奖,能否更新简历,顺便问问进度。
A:都这么热情,那你挑花眼了吧?
B: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既要我看得上她,她也要看得上我才行啊。比如当中有个高
学历的美女,我就知道她是拿我当备胎,最后给了offer果然没接。当然了,最重要的
还是match。
A:这一下子娶四个媳妇,花费不小吧?
B:也还好吧。现在竞争激烈,很多新娘都是带着K来的。
A:什么是K?
B:就是99K的金首饰。
A:没听说过。那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不错吧?
B:别提了!四个人也就勤快了一阵儿,没多久就迷上打麻将,一到周末就坐成一桌,
饭得我做,碗得我洗。两餐中间饿了,还冲我喊:“老板有酱牛肉吗?”
A:你这都是甜蜜的痛苦。
B:麻将打够了,又说要搞一个偶像组合,打入娱乐圈。
A:不错啊,有名字吗?
B:四人一合计,咱们既然是“同夫老婆”,干脆就叫TFwives。结果大家都背后叫她们
“掏粪老婆”。
A:我就知道。
B:我一琢磨,都是在家闲的,不如让她们到我学校找点儿事干。于是我就去找系主任
商量。
A:帮忙解决五体问题。
B:系主任倒还真帮忙,很快就把老三弄到系里做了管钱的秘书。
A:那你工作不是方便了吗?
B:方便啥?哪次出去开会如果不带她,就不给我报销。原先涨工资了还可以存点儿私
房钱,现在全被她知道了。
A:彻底丧失财务自由了。
B:跟着老四也来了,在研究生院负责录取工作。
A:那好啊,能帮你物色好学生啊。
B:能帮我物色好的男学生。一有女生来申请,就跟对方说:满了。
A:实验室满了?
B:家里满了。
A:这不像话。还有俩干啥呢?
B:学校也没有那么多位置,就都到我实验室里做technician了。这下好了!原先吃午
饭的时候,一个人玩手机轻松一下。现在五个人,一坐就是一桌,路过的还以为我开组
会呢。
A:热热闹闹的不是很好?
B:可不是热闹嘛。一个跟我说同事都挣多少钱了,我还是原地踏步。一个说看见哪个
薄厚整天上网不干活,该走人。管理grant的嫌买东西的乱花钱,买东西的嫌负责
inventory的不及时更新。
A:非吃出胃病来不可。
B:单是这四人也好,最害怕的是一到逢年过节,丈母娘们都来了!
A:有你伺候的。
B:老大的妈妈每次一进门就说,我可怜的闺女啊,给油烟熏成这样,做了上顿做下顿
。你再看看老三,整天守着个电脑不说,家里钱都归她管,有没有中饱私囊都不知道啊。
A: 那至少老三的妈妈开心吧?
B:开心啥?抱怨老四带小孩偏心,就知道推她自己生的那个。我们外孙则整天受歧视
,不给上才艺班。
A:那负责卫生那个至少谁都讨好吧?
B:被骂的最多的就是老二了。说她借赚外快为由,周末都不着家,什么service都不做
。有时候还回国,两头通吃。结果老二妈妈不干了:谁往回拿钱多谁才是英雄啊!光指
着姑爷和你们那点儿收入,怎么养的了这么多的闲人呢?
B:后来我妈来了,五个老太太一合计,决定成立一个委员会。六年后对四个媳妇进行
评审,没过的就得走人。表现超级好的,给予“椅子媳妇”的称号。
A:那后来都过了吗?
B:还等着评她们?按照惯例,评审前一年,每人又上market走了一圈。老大因为菜谱
发了很多高档杂志,身价倍增,要我给match待遇。老二经常回国跑,已经在那里打开
一片天地了。老三要自己开个税务公司,不再过清贫的生活。
A:老四以孩子为重,应该没地方去吧?
B:最绝的就是她,说要去中学当老师,说不定将来就是第一夫人了。
A:不像话!
B:我这叫一个伤心啊!亏我平时那么用心带她们,结果现在成了墙倒众人推了。好吧
,走吧,要走就都走吧!
A:你把她们都赶跑了?
B:想了想,又给请回来了。这要是分财产,我连五分之一都拿不到,我要饭得了!
(鞠躬)
Friday, July 14, 2017
华男发考题在美国
最近突然冒出一种想法,在美国的华男发考题特别像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独行侠等主人公。这么说可不是讨好谁,见我下面的分析,相似的地方还不只一点两点。相似到几乎可以拿来理解他们在学术界和高校中的整体现状。当然了,我这么类比也不完全是褒义。
1. 善
武侠小说主人公虽然性格经历各异,但无一不是心地纯良的。虽然经常有学生来版上唱黑同胞,当中也确实有一部分自私自利的变态老板,但是就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如果有外人向系里的老师们打听(尤其是向美国本土的中老年妇女们),最常听到的评价就是nice.
He is super nice! He is such a sweet person! 那些到处滋事,整天要这要那,跟所有人都打翻的刺头发考题很多大系里都会有一两个,但极少会是同胞。毕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君子观念还是源远流长的。很少听说有同胞整天想着去占别人便宜的。他们的苦恼多数是被别人占便宜占到家里来了,不知道该怎么拒绝。换句话说,当他们遇到同等nice的美国人时,经常会相处愉快甚至惺惺相惜。但是这种忍让仁慈的外表对那些好占他人便宜的人来说也是种“鼓励”,连刁钻的学生也欺负他们。
2. 义气和情感
这条就更像了。要是比professionalism,同胞比美国人差好几个级别。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唉,我的得意门生要是留在学术界一定大有所为,怎么就无心向研随便去个公司了事呢?这要是美国老板就会说:
Whatever he likes!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所做的选择都不太干涉(虽然也有少数和中国父母那样的),更不用说是学生了。同胞们在处理很多工作中的事情时,过多的掺入了个人情感。如果事成,回报也大;事不成,就容易受打击。比如帮还没就职的学生办这办那,甚至亲自帮对方写文申请奖学金,结果最后被放鸽子。其实如果能克制感情,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越线不额外费神,就能减少类似的“情伤”。
3. 世外高人独行侠
同胞发考题都是武艺高强的,原因是在经历了一重重筛选后,不强的都被淘汰了。很多人在学术界早早立足,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些即使算不上大牛小牛的,至少业界熟人一提起他都承认他的work
is solid。这些大侠们,知识分子们,通常又是比较清高的。如果一个地方待的不开心,比如对同事或者大环境不满,多数会考虑跳走,而不是选择留在原地同流合污或者和鬼子斗智斗勇。这种策略从科研(武功)的角度来说是明智的,不把精力花在与科研无关的事上。再说一遍:不把精力花在与科研无关的事上,这在后面还会谈到。其结果就是成就了一个来去潇洒的侠客形象。侠客是属于大地的,属于世界的,属于整个学术圈的,而不是某个固定的学校。
美国教授中也有类似的侠客,但是美国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和侠客同在一个领域,或者一个系,办公室隔壁,style却截然不同的。这些人更属于学校,属于院系,而不是学术界。这并不是说他们从不跳槽,即使他们跳槽的次数和侠客们一样多,给人的“感觉”还是不一样。这类教授无论在哪儿,他的“根儿”就扎在那儿。甚至说来,即使他们日常工作都和同胞做差不多的事儿,但他们对所在地的体制,历史,前景,学校其他院系的人都在干啥,当今高层是不是重文轻理或者重理轻文,这些事有一个genuine
interest,肯花时间来思考。这里其实触及到了华男发考题,甚至延伸到整个华男群体包括在工业界的,仕途上的发展问题。我们常听到玻璃天花板这种说法,所谓的对华人的歧视。我对这种说法一直比较skeptical。不是说天花板不存在,但是我认为其存在的根本不是美国人有意识的设定,而是中美两种文化冲突下存在的必然。
4. 武功之外
这条其实和上条也能并在一起吧。发考题工作的三大重心:
Research, teaching, service. 同胞多数都是以research胜出,在另外两条上花的时间都是最小化的,都是逼不得已的。这无所谓对错,个人选择而已,同时也有语言啦文化啦等因素在内。不幸的是,teaching
和service这两条对一个老师在某地的“归属感”其实更有决定性作用。举个例子,好多拿了不少大funding的老师被排挤走时感到奇怪:我给这个院系带来多少overhead呀?别的老师又拿来多少?钱对一个institution当然重要了,但不幸的是它通常就是个别人看不见的数字而已,缺乏直观的impact。相比之下,你对学科建设出过多少力,你对协调和凝聚周围的团体有多大的作用(还是分散作用?),这些更决定学院学校高层们对一个老师的定位。所谓的service,不是说参加过几个committee就完了,这只是明的service。还有很多service其实是在周五下午happy
hour时,在学校周边的bar里面,与直系旁系八竿子打不着的同事们切磋而来的。这些看似放松闲暇的时间往往对一个学校的很多大的决定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算是种劳动。这就像一些武林帮派的琐事,世外高人独行侠们是不怎么参与的。
再说teaching,要教好一门课,哪怕是已经上过几次的了,也是很花时间的。教课就像开武馆,属于大众普及性的武术教育。世外高人们更喜欢的是调教少数几个lab里的天资学生,倾其衣钵。我有个同事,前年开始接下了信号与系统这门经典课。他除了把理论都讲透了之外,精心设计了八个大的实验(这门课并不带实验课),每个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学以致用,而且用的都是目前最实用的地方。修过这门课的学生和我做毕业设计的时候,立刻就上手了。确实耗了他很多时间,但学校会看在眼里的。
5. 尽在不言中
世外高人都是话少的,是不能啰嗦的。对话不投机的,一句都不讲。对真心相知的,讲半句对方就知道后半句了。这也是同胞发考题的另一个整体weakness,太多的事情不愿或者不屑去解释,去表白,去质问,而是寄求于和对方的心领神会。然而本来就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误解和猜疑,所以算是华男发考题仕途(这词好俗,但是找不出其他的替代)的另一个障碍。应该强迫自己开口去说,哪怕是很明显的东西;多去confirm,去clear
up misunderstandings.
Wednesday, July 12, 2017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说《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
1. 结构
为何上来就说结构呢?我看过不少类似《三体》第一部的悬疑式科幻小说和电影。通常
第一本是最容易写的,因为读者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逐渐地接触到一个巨大的阴谋。
在这期间作者可以像一个老练的脱衣舞女,每次露点出来,又吊着你胃口。但是在第一
本结束的时候,无论故事还有多少难题需要解决,悬念基本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大家已
经知道你的葫芦卖的什么药了,所以你的第二部就不能重复第一部的脱衣舞手法,而是
必须用其他方式抓住读者。据我观察,多数类似作品的续集都失败了。
所以在开始读第二部的时候,我也是多少为作者提心吊胆的。首先我看到的是一些非常
零散的分支,而且基本上没有一个人算是dominant的主人公。虽然说罗辑一直都是最“
厉害”的那个,也是起决定作用的那个,但实际上他的戏份不怎么多。第二部里可以说
好多人物对剧情发展都平分秋色吧。但是读到快一半的时候,这些看似散乱的threads
就慢慢开始汇集,有的已经交叉融合,有的突然终结了(但其效用还在持续),而有些
则是直到故事最后才明朗起来。每个面壁者都有自己的算盘,自己的plan和自己意想不
到的遭遇。没有一个分支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我认为,“结构”是第二部《黑暗森林》
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说实话,在第一本已经把大的悬念都揭露的前提下,第二部还能
这么有悬疑感,水平是相当不一般的。
2. 人物
上面说到人物,基本上还是和第一部类似,男性都很有特色,有明显的优点,缺点,弱
点。本来数目就极少的女性也依然是不够深刻,败笔是主人公挚爱的对象:庄颜。我知
道很多男人,无论他们自己是何种类型,梦中情人都是这样纯洁美丽善良但又毫无趣味
的妹子(唉,怎么想的嘛!),我甚至认为大部分男人的少女情结比处女情结还要浓,
这是外话不提。反正是又一次验证了:1)完人不可爱,2)完人不好写。除此之外呢,
上本书里我赞了作者对文革和科学细节的描写,但是这次男主和爱人在世外桃源里的很
多描写都比较乏味,区别在哪里呢?对历史和科学的描写“有料”,作者的下一句话讲
的都是上一句没有的。而伊甸园的描写很多都是重复的,这牵扯到近些年文学界提倡的
sophistication of writing. 举例说就是前面要是说了他好累,后面就不要再说一遍
好累再说一遍走不动了,任何事情只说一遍。
还是回到几个男性身上吧,非常赞的一点是,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紧紧和剧情以及他们要
完成的历史使命糅合在一起的。我非常欣赏作者的这种写作方式:不是凭空创作一个人
,而是花了大量的功夫来琢磨这个人的历史,让人既感到这不是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人
,又为他今后的信念和行动提供了依据。对每个人,作者都非常清楚地展现了此人的“
历史局限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永远都不可能比他的境界更高。同上部中文革的
作用一样,作者非常在意历史(即使大部分都是隐去了的)在一个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a book of two hundred page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and a book of two hundred pages which is the result of an
original eight hundred pages. The six hundred are there. Only you don't see
them.” (Elie Wiesel) 非常同意啊,所谓的功夫在诗外。一个作者如果只是想到多少
写多少,是无法成就一部有深度的作品的。看得见的文字只是一部作品的一部分,甚至
未必是(而且通常不是)决定性的那部分。
特意提一下两个人。章北海这个正面人物形象,在文学创作中是很少出现的。因为无论
古今中外的作者都明白,除非你下定决心这部作品谁都不给看,否则都会在创作过程中
有种“有一天可能会被剥光了拉到舞台上”的一种exposure感。这就决定了,很少有人
能够完全抛开世俗的眼光,忠于自己的创作本意来写。章杀了人,其实第一部里的叶文
洁也杀了人,关键他俩杀得还是无辜的好人,不像主流作品里英雄杀人也是要不就为民
除害要不就逼不得已(这点在最后我们再谈谈)。很少有作者会舍得给自己喜爱的主人
公套上这样的情节。
和他最早一同出现的吴岳,则是我认为庄颜之外的另一个败笔。他完全是为了映衬章北
海而存在的,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想,如果他也能给人surprise就好了。所谓的面壁
者计划,其实吴岳完全可以成为潜伏的一个真正的面壁者。表面上看来是最没信心,也
最没心机的一个人,如果他最后能被证明其实是真正的胜利主义者(要知道大部分主要
人物都是隐藏的失败主义者)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那众多人物塑造就会有种平衡感,
这部书就更好看了。
3. 超赞民族风
其实这条也属于人物描写,但是我要单独拿出来讲。最近一些年,中国走向世界的电影
或者中国人在西方电影中出现的也不少了,可是通常落入这两种俗套:一种是过于民族
,以至于畸形,例如被骂的不轻的《红高粱》之类作品,以及《Matrix》里要不就是武
打保镖的长衫年轻人,要不就是配钥匙的人这种老式“唐人”。第二种是几乎西化的中
国人,比如成龙大哥的一些和西方明星合作的作品,里面大哥的很多行为语言价值观(
抠女方法)等都比较西化和前卫。杨紫琼章子怡出现的电影中,她们用来代表中国人中
国女人的地方其实就是她们的亚洲面孔,完全没有在性格行为上体现亚洲女性的特征。
像史强这种地道的中国警察,粗鲁蛮横,和我们身边熟识的那些局子里的人可像了。但
确实有在和穷凶极恶的罪犯摸爬滚打一辈子后练出来的西方特工都比不上的好本事,无
论心理素质,还是直觉。这在过去的文学中(特指中西方文化一起出现的作品)很少见。
我不是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是我认为这种表现方式体现的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民族
精神。就是说:我们不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一些不太见得人的丑陋东西隐藏或者夸大之后
,才敢向世界呈现自己。对了,老子他妈就是横,就是个大老粗,我不去假惺惺的装逼
,这就是真实的我,但是这个我可能比你们这些高科技武装的007们都还厉害呢!这是
我对作者非常赞叹的一点。不限于文学艺术,如果整个中国都能在对外关系中秉承这样
一种自信(例如奥运高峰会时不去刻意驱赶街边小贩)那就好了。
除此之外,我还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虽然文革的成分不再,但是在章北海和上司的交
涉中还是保留了很多中国特色的语言和文化,例如我们政治工作思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等,这又一次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就是说作者写的故事不是非要割离了跑到摄影棚里
的假太空中去由新人类完成,这就是我们这拨人现在可以干的事儿啊!
4. 写的到底是什么?
到此为止,这头两部书写的倒底是什么?外星人入侵?不是不是。再问问自己,这两部
书写的倒底是什么?
写的完全是人类社会自己。这是一个借着外星人话题来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过去,并且
对未来的人类社会形态和道德进行探索的故事。这本书从文革开始,讨论人和人之间的
关系,然后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接着到了个人和社会在各种物质资源和精神压力下,
可能出现的思想,行为,道德观,两性。最近不是在讨论难民问题吗,在水滴探测器刚
刚出现,人们以为就是件外星人示好的艺术品的时候,文章就大篇幅展现了人类社会常
见的那种泛滥的愚昧同情心,简直和现在的难民问题一模一样!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除了“结构”之外,这部书成功的又一个原因。请原谅我又要大幅
引用了,可是下面的话真的一句也不能减。
The trouble with science fiction is that you can write about everything:
time, space, all the future, all the past, all of the universe, any kind of
creature imaginable. That's too big. It provides no focus for the artist. An
artist needs, in order to function, some narrowing of focus. Usually, in
the history of art, the narrower the focus in which the artist is forced to
work, the greater the art. ~ Philip Klass
从发现三体舰队要来,到第二部结束,人类社会可以说一直处在一种捉襟见肘的资源紧
缺状态。当然了,这不是随便安插的,而是和开头的第二个黄金定理:宇宙的总资源不
变,吻合的。作者非常善于在大环境上制造危机和局限,什么东西都“总是不够”。也
只有在这种局限当中,人的精神和肉体被最大限度的挑战,才能撕去外衣展现各种人性
的本质。
另外再返回来说人物。这里作者又证明了,成功塑造人物的一个要素是conflict。不同
人之间要有conflict,比如每个面壁者都给他设置一个破壁者,而且是道高一尺魔高一
丈。这样故事就很好写也很好看了。更重要的是,人物自己的内心也总是充满各种
conflict。
“The story...must be a conflict, and specifically, a conflict between the
forces of good and evil within a single person.” (Maxwell Anderson) 如果人
只是和外界斗,和他人斗,那自己最起码是完整的。而当人自己和自己斗的时候,痛苦
才是撕裂的才是一望无际的。
(未完可能待续;如果有空再讲讲最后一本)
为何上来就说结构呢?我看过不少类似《三体》第一部的悬疑式科幻小说和电影。通常
第一本是最容易写的,因为读者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逐渐地接触到一个巨大的阴谋。
在这期间作者可以像一个老练的脱衣舞女,每次露点出来,又吊着你胃口。但是在第一
本结束的时候,无论故事还有多少难题需要解决,悬念基本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大家已
经知道你的葫芦卖的什么药了,所以你的第二部就不能重复第一部的脱衣舞手法,而是
必须用其他方式抓住读者。据我观察,多数类似作品的续集都失败了。
所以在开始读第二部的时候,我也是多少为作者提心吊胆的。首先我看到的是一些非常
零散的分支,而且基本上没有一个人算是dominant的主人公。虽然说罗辑一直都是最“
厉害”的那个,也是起决定作用的那个,但实际上他的戏份不怎么多。第二部里可以说
好多人物对剧情发展都平分秋色吧。但是读到快一半的时候,这些看似散乱的threads
就慢慢开始汇集,有的已经交叉融合,有的突然终结了(但其效用还在持续),而有些
则是直到故事最后才明朗起来。每个面壁者都有自己的算盘,自己的plan和自己意想不
到的遭遇。没有一个分支是可有可无的。所以我认为,“结构”是第二部《黑暗森林》
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说实话,在第一本已经把大的悬念都揭露的前提下,第二部还能
这么有悬疑感,水平是相当不一般的。
2. 人物
上面说到人物,基本上还是和第一部类似,男性都很有特色,有明显的优点,缺点,弱
点。本来数目就极少的女性也依然是不够深刻,败笔是主人公挚爱的对象:庄颜。我知
道很多男人,无论他们自己是何种类型,梦中情人都是这样纯洁美丽善良但又毫无趣味
的妹子(唉,怎么想的嘛!),我甚至认为大部分男人的少女情结比处女情结还要浓,
这是外话不提。反正是又一次验证了:1)完人不可爱,2)完人不好写。除此之外呢,
上本书里我赞了作者对文革和科学细节的描写,但是这次男主和爱人在世外桃源里的很
多描写都比较乏味,区别在哪里呢?对历史和科学的描写“有料”,作者的下一句话讲
的都是上一句没有的。而伊甸园的描写很多都是重复的,这牵扯到近些年文学界提倡的
sophistication of writing. 举例说就是前面要是说了他好累,后面就不要再说一遍
好累再说一遍走不动了,任何事情只说一遍。
还是回到几个男性身上吧,非常赞的一点是,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紧紧和剧情以及他们要
完成的历史使命糅合在一起的。我非常欣赏作者的这种写作方式:不是凭空创作一个人
,而是花了大量的功夫来琢磨这个人的历史,让人既感到这不是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人
,又为他今后的信念和行动提供了依据。对每个人,作者都非常清楚地展现了此人的“
历史局限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永远都不可能比他的境界更高。同上部中文革的
作用一样,作者非常在意历史(即使大部分都是隐去了的)在一个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a book of two hundred page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and a book of two hundred pages which is the result of an
original eight hundred pages. The six hundred are there. Only you don't see
them.” (Elie Wiesel) 非常同意啊,所谓的功夫在诗外。一个作者如果只是想到多少
写多少,是无法成就一部有深度的作品的。看得见的文字只是一部作品的一部分,甚至
未必是(而且通常不是)决定性的那部分。
特意提一下两个人。章北海这个正面人物形象,在文学创作中是很少出现的。因为无论
古今中外的作者都明白,除非你下定决心这部作品谁都不给看,否则都会在创作过程中
有种“有一天可能会被剥光了拉到舞台上”的一种exposure感。这就决定了,很少有人
能够完全抛开世俗的眼光,忠于自己的创作本意来写。章杀了人,其实第一部里的叶文
洁也杀了人,关键他俩杀得还是无辜的好人,不像主流作品里英雄杀人也是要不就为民
除害要不就逼不得已(这点在最后我们再谈谈)。很少有作者会舍得给自己喜爱的主人
公套上这样的情节。
和他最早一同出现的吴岳,则是我认为庄颜之外的另一个败笔。他完全是为了映衬章北
海而存在的,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想,如果他也能给人surprise就好了。所谓的面壁
者计划,其实吴岳完全可以成为潜伏的一个真正的面壁者。表面上看来是最没信心,也
最没心机的一个人,如果他最后能被证明其实是真正的胜利主义者(要知道大部分主要
人物都是隐藏的失败主义者)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那众多人物塑造就会有种平衡感,
这部书就更好看了。
3. 超赞民族风
其实这条也属于人物描写,但是我要单独拿出来讲。最近一些年,中国走向世界的电影
或者中国人在西方电影中出现的也不少了,可是通常落入这两种俗套:一种是过于民族
,以至于畸形,例如被骂的不轻的《红高粱》之类作品,以及《Matrix》里要不就是武
打保镖的长衫年轻人,要不就是配钥匙的人这种老式“唐人”。第二种是几乎西化的中
国人,比如成龙大哥的一些和西方明星合作的作品,里面大哥的很多行为语言价值观(
抠女方法)等都比较西化和前卫。杨紫琼章子怡出现的电影中,她们用来代表中国人中
国女人的地方其实就是她们的亚洲面孔,完全没有在性格行为上体现亚洲女性的特征。
像史强这种地道的中国警察,粗鲁蛮横,和我们身边熟识的那些局子里的人可像了。但
确实有在和穷凶极恶的罪犯摸爬滚打一辈子后练出来的西方特工都比不上的好本事,无
论心理素质,还是直觉。这在过去的文学中(特指中西方文化一起出现的作品)很少见。
我不是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是我认为这种表现方式体现的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民族
精神。就是说:我们不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一些不太见得人的丑陋东西隐藏或者夸大之后
,才敢向世界呈现自己。对了,老子他妈就是横,就是个大老粗,我不去假惺惺的装逼
,这就是真实的我,但是这个我可能比你们这些高科技武装的007们都还厉害呢!这是
我对作者非常赞叹的一点。不限于文学艺术,如果整个中国都能在对外关系中秉承这样
一种自信(例如奥运高峰会时不去刻意驱赶街边小贩)那就好了。
除此之外,我还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虽然文革的成分不再,但是在章北海和上司的交
涉中还是保留了很多中国特色的语言和文化,例如我们政治工作思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等,这又一次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就是说作者写的故事不是非要割离了跑到摄影棚里
的假太空中去由新人类完成,这就是我们这拨人现在可以干的事儿啊!
4. 写的到底是什么?
到此为止,这头两部书写的倒底是什么?外星人入侵?不是不是。再问问自己,这两部
书写的倒底是什么?
写的完全是人类社会自己。这是一个借着外星人话题来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过去,并且
对未来的人类社会形态和道德进行探索的故事。这本书从文革开始,讨论人和人之间的
关系,然后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接着到了个人和社会在各种物质资源和精神压力下,
可能出现的思想,行为,道德观,两性。最近不是在讨论难民问题吗,在水滴探测器刚
刚出现,人们以为就是件外星人示好的艺术品的时候,文章就大篇幅展现了人类社会常
见的那种泛滥的愚昧同情心,简直和现在的难民问题一模一样!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除了“结构”之外,这部书成功的又一个原因。请原谅我又要大幅
引用了,可是下面的话真的一句也不能减。
The trouble with science fiction is that you can write about everything:
time, space, all the future, all the past, all of the universe, any kind of
creature imaginable. That's too big. It provides no focus for the artist. An
artist needs, in order to function, some narrowing of focus. Usually, in
the history of art, the narrower the focus in which the artist is forced to
work, the greater the art. ~ Philip Klass
从发现三体舰队要来,到第二部结束,人类社会可以说一直处在一种捉襟见肘的资源紧
缺状态。当然了,这不是随便安插的,而是和开头的第二个黄金定理:宇宙的总资源不
变,吻合的。作者非常善于在大环境上制造危机和局限,什么东西都“总是不够”。也
只有在这种局限当中,人的精神和肉体被最大限度的挑战,才能撕去外衣展现各种人性
的本质。
另外再返回来说人物。这里作者又证明了,成功塑造人物的一个要素是conflict。不同
人之间要有conflict,比如每个面壁者都给他设置一个破壁者,而且是道高一尺魔高一
丈。这样故事就很好写也很好看了。更重要的是,人物自己的内心也总是充满各种
conflict。
“The story...must be a conflict, and specifically, a conflict between the
forces of good and evil within a single person.” (Maxwell Anderson) 如果人
只是和外界斗,和他人斗,那自己最起码是完整的。而当人自己和自己斗的时候,痛苦
才是撕裂的才是一望无际的。
(未完可能待续;如果有空再讲讲最后一本)
Saturday, July 8, 2017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说《三体》第一部:地球往事
这个暑假,学校要我为广大师生推荐一部夏季阅读。我想来想去,推荐了《三体》。中
译英两年多来,第一本书已经是美国Amazon的best seller,有一千多条读者评论了。
同时意识到,我之前也就是零散在网上读了下,还没读完,于是立刻买了全三本,借着
travel的无聊,抽空给每本写个书评吧。我在写之前刻意没有去看其他人的评论,而且
我多数是从写作而不是阅读的角度来评论,所以希望不是老生常谈吧。当然了,更多的
还是为了自己的整理和学习。
=========== (一)地球往事
1. 文革
从一开头我就在下意识的琢磨,why文革?这在科幻小说中是极少涉及到的话题。选这
个大的背景,当然首要的是剧情需要,要为背叛者对人类社会和人性的失望找一个强有
力的支持。而且这个支持最好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关系整个社会和很多人命运的。但是
读着读着,我觉得更大的一个作用(也许是副作用)就是给中国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
。通常我们看的与外星人有关的电影,都是在宇宙战舰,外太空,最亲近的也是五角大
楼之类的地方进行。文革虽然是我们这代读者没有亲身经历的,但却是流淌在我们每个
人的文化血液中的,真切能感觉到的“历史”。当一个虚无缥缈的setting构建在一段
真实的历史上,可以大大加强读者的代入感和认同感,心理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而不会
有“那么远的事儿与我何干”的感觉。
其次,虽然文章开头也提了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危害,但后来列举的各种事例(比如砍伐
森林)以及文革本身,倒不能归为高科技的危害。更多的是人性中本来存在的极端和野
蛮,包括与此并行的三体人为了生存对自己个性情感和道德的压抑。事实上呢,我觉得
有好多苦难反而是高科技通过丰富资源和改变环境最终有希望解决或者缓解的。这里不
知是不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个 plan switch。另外,历来科幻作品中牵扯到战争和
冲突的,多数是以反战思想为主流的。对人类,对文明,是以爱心,惋惜,世界和平,
和希望为主流。《地球往事》虽然最终是拥护拯救派(希望派)的,但在这之前我们也
能多少感到作者对降临派(毁灭派)的很多认可和偶尔冒出的那种“干脆全人类一起完
蛋了倒也不错”的一种悲观情绪。总的来说,这第一部书黑色调比较深,装逼的成分比
较少。
2. 细节
在读作者对文革和一些硬科学的描写中,我时时有些担心:你这么忘情的dive到这些细
节和历史中去,会不会lose your audience? 尤其是对没有文革背景的西方读者。结果
验证了Gustav Mahler 的一句话:If you think you're boring your audience, go
slower not faster. 也就是说,和大多数人认为的相反的是:真正写得好的细节是不
会让人厌倦的,而会让人不舍得漏掉一个字。一昧图情节快进而空洞草率的描述,才是
丢掉读者的最大原因。拿《乱世佳人》来举例,在开头有很多偏离主线的描写,比如斯
嘉丽去哪个亲戚家吃饭的长篇幅描写。换成当代的作家,多数不敢这么写,因为写得不
好很容易被人把书丢一边去了。必须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自信,保证自己写的任何一段
话都不是废话,都既能唤起读者对类似生活场景的熟悉感又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和认识(
这两者的同时满足其实是任何一部书成功的关键)。而缺乏这种功底的作者,就只能靠
快速前进,悬念,甚至激情暴力等来抓住读者了。
3. Info dumping
Info dumping是初学写科幻的人比较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无论软硬科幻,都肯定有不少
虚拟科技和想象的世界。很多作家认为必须要把一定的background information呈现完
整了才能开始写故事,这被现代西方文学创作视为大忌。我觉得这点作者处理的非常好
,这个故事牵扯的物理数学专业知识很多,有真的有虚构的。他虽然也把该解释的都解
释清楚了,但是丝毫没有slow down剧情的发展。也就是刚好把要说的说了,凡是此时
此刻不是必须说的都略去或者放到后面。事实的真相是不紧不慢的一点点揭示的,直到
接近结局的四分之一的时候,观众才算是有了一个完整的picture。这个pace把握的非
常好!
另外,作者不愧是一个搞科普的,能把很多专业知识用形象易懂的平实语言对外行读者
也讲清楚(常说的make your grandmother understand),也是这部书成功所必不可少
的。
4. 科学与科学家
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只有懂科学的人才能写好有科研情节的科幻,倒不是出于能把科
技讲清楚的立场。因为真正懂科学的人,才理解科学家。我们在好莱坞电影里见过太多
长头发白大褂疯疯癫癫的科学家了,比如《独立日》就是个典型。我自己作为一个科学
工作者,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不是搞科学这行的基本上都不理解科学家的为人和内心生
活。那种单纯的醉心科学,对人文和社会都不关心的样子只是公众对科学家一厢情愿的
误解。真实情况往往是恰恰相反,无论在哪种基础科学上走的比较远的人,都更容易接
触到生命的本质和深奥,都免不了去想一下:这些都是谁创造的,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
去,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甚至倒底有没有“正确”的绝对定义。《三体》故
事里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对人类怀着责任感的,有血有肉的人。
这里顺便挑刺一下。剧中人物的性格都很立体,可以完全用他们的语言和习惯把一个人
和另一个区分开来。总的来说对男性的描写更真实立体,每个人不是按照“类”(脸谱
)来,而是活生生的人。对女性刻画则稍差些,有些像古龙剧中的女子,比较容易走贤
惠宁静或者冷艳潇洒两个极端。当然了,这是很多男性作家的共同缺陷,比如连著名的
《达芬奇密码》的作者都是这样(而金庸算众多男作家中的特例)。相反,女性作家不
少都能对男人和女人都有较深刻的把握。但是本书中问题更严重的是对人物外貌长相的
描写比较缺乏。不少人的样子靠的都是读者虚构。对此我非常理解,因为这种带点儿
action/mystery/suspense之类的小说,其节奏和紧迫感很重要,也就是一根弦儿要一
直绷着,不能松下来。像红楼梦里对人物的细致描写放到这里肯定是不行的,但也不是
完全没有办法。比如哈利波特里的外貌描写方式就很值得大家借鉴,里面的每个人物的
样子都是明确无误的。
最后,在写书评时我经常会提到Point of view这个问题,就是故事的叙述是从谁的眼
睛或者感觉里出发的。目前公认的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尽量用第三人称,同时坚持从
一个人的角度来描写(third person limited)。如果因为剧情需要“换人”,至少在
同一个场景里要坚持一个人。可能是受了中国古代的影响,那时候全是放开的(third
person omniscient),就是可以在不同人物脑子里跳来跳去,《地球往事》也有这种
不太自然地跳跃。举个例子,两个人在一个屋子里谈话,开始都是从甲的角度来写的,
到了结尾时突然写了乙的脑子里想得什么,就会让人感觉很突兀。不过这点好像在后面
两本里得到很大改善,可能是作者专业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吧。
译英两年多来,第一本书已经是美国Amazon的best seller,有一千多条读者评论了。
同时意识到,我之前也就是零散在网上读了下,还没读完,于是立刻买了全三本,借着
travel的无聊,抽空给每本写个书评吧。我在写之前刻意没有去看其他人的评论,而且
我多数是从写作而不是阅读的角度来评论,所以希望不是老生常谈吧。当然了,更多的
还是为了自己的整理和学习。
=========== (一)地球往事
1. 文革
从一开头我就在下意识的琢磨,why文革?这在科幻小说中是极少涉及到的话题。选这
个大的背景,当然首要的是剧情需要,要为背叛者对人类社会和人性的失望找一个强有
力的支持。而且这个支持最好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关系整个社会和很多人命运的。但是
读着读着,我觉得更大的一个作用(也许是副作用)就是给中国读者带来强烈的真实感
。通常我们看的与外星人有关的电影,都是在宇宙战舰,外太空,最亲近的也是五角大
楼之类的地方进行。文革虽然是我们这代读者没有亲身经历的,但却是流淌在我们每个
人的文化血液中的,真切能感觉到的“历史”。当一个虚无缥缈的setting构建在一段
真实的历史上,可以大大加强读者的代入感和认同感,心理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而不会
有“那么远的事儿与我何干”的感觉。
其次,虽然文章开头也提了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危害,但后来列举的各种事例(比如砍伐
森林)以及文革本身,倒不能归为高科技的危害。更多的是人性中本来存在的极端和野
蛮,包括与此并行的三体人为了生存对自己个性情感和道德的压抑。事实上呢,我觉得
有好多苦难反而是高科技通过丰富资源和改变环境最终有希望解决或者缓解的。这里不
知是不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个 plan switch。另外,历来科幻作品中牵扯到战争和
冲突的,多数是以反战思想为主流的。对人类,对文明,是以爱心,惋惜,世界和平,
和希望为主流。《地球往事》虽然最终是拥护拯救派(希望派)的,但在这之前我们也
能多少感到作者对降临派(毁灭派)的很多认可和偶尔冒出的那种“干脆全人类一起完
蛋了倒也不错”的一种悲观情绪。总的来说,这第一部书黑色调比较深,装逼的成分比
较少。
2. 细节
在读作者对文革和一些硬科学的描写中,我时时有些担心:你这么忘情的dive到这些细
节和历史中去,会不会lose your audience? 尤其是对没有文革背景的西方读者。结果
验证了Gustav Mahler 的一句话:If you think you're boring your audience, go
slower not faster. 也就是说,和大多数人认为的相反的是:真正写得好的细节是不
会让人厌倦的,而会让人不舍得漏掉一个字。一昧图情节快进而空洞草率的描述,才是
丢掉读者的最大原因。拿《乱世佳人》来举例,在开头有很多偏离主线的描写,比如斯
嘉丽去哪个亲戚家吃饭的长篇幅描写。换成当代的作家,多数不敢这么写,因为写得不
好很容易被人把书丢一边去了。必须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自信,保证自己写的任何一段
话都不是废话,都既能唤起读者对类似生活场景的熟悉感又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和认识(
这两者的同时满足其实是任何一部书成功的关键)。而缺乏这种功底的作者,就只能靠
快速前进,悬念,甚至激情暴力等来抓住读者了。
3. Info dumping
Info dumping是初学写科幻的人比较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无论软硬科幻,都肯定有不少
虚拟科技和想象的世界。很多作家认为必须要把一定的background information呈现完
整了才能开始写故事,这被现代西方文学创作视为大忌。我觉得这点作者处理的非常好
,这个故事牵扯的物理数学专业知识很多,有真的有虚构的。他虽然也把该解释的都解
释清楚了,但是丝毫没有slow down剧情的发展。也就是刚好把要说的说了,凡是此时
此刻不是必须说的都略去或者放到后面。事实的真相是不紧不慢的一点点揭示的,直到
接近结局的四分之一的时候,观众才算是有了一个完整的picture。这个pace把握的非
常好!
另外,作者不愧是一个搞科普的,能把很多专业知识用形象易懂的平实语言对外行读者
也讲清楚(常说的make your grandmother understand),也是这部书成功所必不可少
的。
4. 科学与科学家
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只有懂科学的人才能写好有科研情节的科幻,倒不是出于能把科
技讲清楚的立场。因为真正懂科学的人,才理解科学家。我们在好莱坞电影里见过太多
长头发白大褂疯疯癫癫的科学家了,比如《独立日》就是个典型。我自己作为一个科学
工作者,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不是搞科学这行的基本上都不理解科学家的为人和内心生
活。那种单纯的醉心科学,对人文和社会都不关心的样子只是公众对科学家一厢情愿的
误解。真实情况往往是恰恰相反,无论在哪种基础科学上走的比较远的人,都更容易接
触到生命的本质和深奥,都免不了去想一下:这些都是谁创造的,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
去,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甚至倒底有没有“正确”的绝对定义。《三体》故
事里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对人类怀着责任感的,有血有肉的人。
这里顺便挑刺一下。剧中人物的性格都很立体,可以完全用他们的语言和习惯把一个人
和另一个区分开来。总的来说对男性的描写更真实立体,每个人不是按照“类”(脸谱
)来,而是活生生的人。对女性刻画则稍差些,有些像古龙剧中的女子,比较容易走贤
惠宁静或者冷艳潇洒两个极端。当然了,这是很多男性作家的共同缺陷,比如连著名的
《达芬奇密码》的作者都是这样(而金庸算众多男作家中的特例)。相反,女性作家不
少都能对男人和女人都有较深刻的把握。但是本书中问题更严重的是对人物外貌长相的
描写比较缺乏。不少人的样子靠的都是读者虚构。对此我非常理解,因为这种带点儿
action/mystery/suspense之类的小说,其节奏和紧迫感很重要,也就是一根弦儿要一
直绷着,不能松下来。像红楼梦里对人物的细致描写放到这里肯定是不行的,但也不是
完全没有办法。比如哈利波特里的外貌描写方式就很值得大家借鉴,里面的每个人物的
样子都是明确无误的。
最后,在写书评时我经常会提到Point of view这个问题,就是故事的叙述是从谁的眼
睛或者感觉里出发的。目前公认的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是尽量用第三人称,同时坚持从
一个人的角度来描写(third person limited)。如果因为剧情需要“换人”,至少在
同一个场景里要坚持一个人。可能是受了中国古代的影响,那时候全是放开的(third
person omniscient),就是可以在不同人物脑子里跳来跳去,《地球往事》也有这种
不太自然地跳跃。举个例子,两个人在一个屋子里谈话,开始都是从甲的角度来写的,
到了结尾时突然写了乙的脑子里想得什么,就会让人感觉很突兀。不过这点好像在后面
两本里得到很大改善,可能是作者专业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吧。
Tuesday, June 20, 2017
【相声】山寨杂志社
(今早突然想起很久没写相声了,就即兴搞了一个。感觉这个题材也写不大,就这么样吧。)
A:好久不见,有空给我的杂志投个稿吧。
B:你不是干导游的吗,现在改去杂志社工作了?
A:是我一手创办的杂志,名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ture and Science.
B:名字可够唬人的。在哪儿租的办公楼?
A:也没再另租地方,跟“老王酸菜”share一个办公室。
B:为啥找那么一个合作伙伴?
A:这不都是在俺自家地下室嘛。
B:那印出来的杂志有地方放吗?
A:这年头谁还打印,都是纯online publication,一台电脑足矣。
B:怎么不买多两台?
A:买多两台,那我的酸菜坛子往哪儿搁啊?
B:那其他人坐那儿啊?
A:哪有什么其他人。网站上那些editorial board里的都是等着拿绿卡的千老,凑数的。从约稿到proofreading到前台电话都我一人包办了。一三五办杂志,二四六卖酸菜。
B:干嘛要分开做?
A:一开始两个一块儿干,结果有一次收到publication fee后,我给寄了十坛子酸菜过去。
B:搞混了。那审稿意见也是你杜撰的?
A:说什么呢?咱是peer review的杂志,能扯谎吗?搞科学的清贫,只要多给点儿报酬,总能找到人审。文章发了再从publication fee里拿一些出来补回就行了。
B:那要是文章被拒了呢?
A:怎么被拒?每个审稿人只给三个选项:Excellent, Good, Acceptable.
B:没有不接收的选项。不过作为一个新杂志,你怎么吸引到顾客的?
A:这里面可有窍门儿了!凡是在这里发一篇文章的,都要签个协议,保证三年内至少
发展三个投稿的下线,否则撤稿。所以我们的杂志是越办越火啊!
B:传销那一套都出来了。问题是你们杂志发的文章,有人引用吗?
A:引用率还不错。比如最近Science的一篇文章就引用了我们的一篇。
B:说啥了?
A:说我们的结果是错的。
B:这么个引用率啊!
A:甭管怎么引用的,反正Impact Factor是有了。后来我们每年还办个conference呢。
B:有人去吗?
A:这你不懂了吧,开会全看你选在哪儿开了。找个旅游胜地那不就是公费旅游嘛。
B:那你们在哪儿开的?
A:拉斯维加斯。
B:这不合适吧?
A:租了一个五星casino,主会场分会场好几个呢!这边是海鲜组,那边是家禽组。还
得照顾中东来的vegetarian搞个素食组。早中晚都有buffet 摆着呢。
B:光吃去了?
A:谁说的!每个厅里都有poster,有些人是一边啃着龙虾一边讨论学术的。
B:都讨论些啥?
A:比如这个全球变暖现象,由于海水温度升高,使得波士顿水域的龙虾的钳子正在逐
年缩小。
B:研究的都是 real-life problems.
A:晚上还搞workshop。人家搞的整天有听众犯困。咱们这里可精神着呢,掌声不断啊!
B:讲的好?
A:每半小时就来一拨跳脱衣舞的。
B:看脱衣舞能学到啥啊?
A:学写proposal啊。一个好的proposal,就得像脱衣舞一样,不紧不慢把意思一层层
的剥下来,才能讲清楚。还要把精彩的留在最后,人家看了才会乐意给钱。
B:那组织这么个会议花费可不小啊,你能挣回本儿吗?
A:这你又不懂了吧?会议第三天搞个豪华一日游,用大巴将与会者拉到郊区的Outlet
买衣裳去。买够了我就有提成。
B:那要是买不够呢?
A:车就不开回来呗。
B:不愧是干导游的老本行。
A:会议接近尾声时,我们也来个最佳paper的颁奖仪式。
B:这最佳paper是怎么选出来的?
A:篇篇都差不多,怎么选啊?干脆到老虎机上转一转。得奖的paper作者,每人发一个十斤重的大奖杯。
B:这可是空前绝后啊!
A:可不是嘛。俺的奖杯不仅好看,里面还装着好东西哩。此物乃华夏大地瑰宝,可即
食可久放。盖子一开,那是满屋子叫好,芳香扑鼻啊!
B:陈年佳酿?
A:俺自己腌的酸菜啊!
(鞠躬)
A:好久不见,有空给我的杂志投个稿吧。
B:你不是干导游的吗,现在改去杂志社工作了?
A:是我一手创办的杂志,名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ture and Science.
B:名字可够唬人的。在哪儿租的办公楼?
A:也没再另租地方,跟“老王酸菜”share一个办公室。
B:为啥找那么一个合作伙伴?
A:这不都是在俺自家地下室嘛。
B:那印出来的杂志有地方放吗?
A:这年头谁还打印,都是纯online publication,一台电脑足矣。
B:怎么不买多两台?
A:买多两台,那我的酸菜坛子往哪儿搁啊?
B:那其他人坐那儿啊?
A:哪有什么其他人。网站上那些editorial board里的都是等着拿绿卡的千老,凑数的。从约稿到proofreading到前台电话都我一人包办了。一三五办杂志,二四六卖酸菜。
B:干嘛要分开做?
A:一开始两个一块儿干,结果有一次收到publication fee后,我给寄了十坛子酸菜过去。
B:搞混了。那审稿意见也是你杜撰的?
A:说什么呢?咱是peer review的杂志,能扯谎吗?搞科学的清贫,只要多给点儿报酬,总能找到人审。文章发了再从publication fee里拿一些出来补回就行了。
B:那要是文章被拒了呢?
A:怎么被拒?每个审稿人只给三个选项:Excellent, Good, Acceptable.
B:没有不接收的选项。不过作为一个新杂志,你怎么吸引到顾客的?
A:这里面可有窍门儿了!凡是在这里发一篇文章的,都要签个协议,保证三年内至少
发展三个投稿的下线,否则撤稿。所以我们的杂志是越办越火啊!
B:传销那一套都出来了。问题是你们杂志发的文章,有人引用吗?
A:引用率还不错。比如最近Science的一篇文章就引用了我们的一篇。
B:说啥了?
A:说我们的结果是错的。
B:这么个引用率啊!
A:甭管怎么引用的,反正Impact Factor是有了。后来我们每年还办个conference呢。
B:有人去吗?
A:这你不懂了吧,开会全看你选在哪儿开了。找个旅游胜地那不就是公费旅游嘛。
B:那你们在哪儿开的?
A:拉斯维加斯。
B:这不合适吧?
A:租了一个五星casino,主会场分会场好几个呢!这边是海鲜组,那边是家禽组。还
得照顾中东来的vegetarian搞个素食组。早中晚都有buffet 摆着呢。
B:光吃去了?
A:谁说的!每个厅里都有poster,有些人是一边啃着龙虾一边讨论学术的。
B:都讨论些啥?
A:比如这个全球变暖现象,由于海水温度升高,使得波士顿水域的龙虾的钳子正在逐
年缩小。
B:研究的都是 real-life problems.
A:晚上还搞workshop。人家搞的整天有听众犯困。咱们这里可精神着呢,掌声不断啊!
B:讲的好?
A:每半小时就来一拨跳脱衣舞的。
B:看脱衣舞能学到啥啊?
A:学写proposal啊。一个好的proposal,就得像脱衣舞一样,不紧不慢把意思一层层
的剥下来,才能讲清楚。还要把精彩的留在最后,人家看了才会乐意给钱。
B:那组织这么个会议花费可不小啊,你能挣回本儿吗?
A:这你又不懂了吧?会议第三天搞个豪华一日游,用大巴将与会者拉到郊区的Outlet
买衣裳去。买够了我就有提成。
B:那要是买不够呢?
A:车就不开回来呗。
B:不愧是干导游的老本行。
A:会议接近尾声时,我们也来个最佳paper的颁奖仪式。
B:这最佳paper是怎么选出来的?
A:篇篇都差不多,怎么选啊?干脆到老虎机上转一转。得奖的paper作者,每人发一个十斤重的大奖杯。
B:这可是空前绝后啊!
A:可不是嘛。俺的奖杯不仅好看,里面还装着好东西哩。此物乃华夏大地瑰宝,可即
食可久放。盖子一开,那是满屋子叫好,芳香扑鼻啊!
B:陈年佳酿?
A:俺自己腌的酸菜啊!
(鞠躬)
推荐:
【相声】夫妻店
Tuesday, June 6, 2017
大学行政的六种领导风格
总结一下发考题院系领导的管理。唉,自己经历有限,肯定漏了不少。
1. 无为而治型
这是很多华人甚至西人都推崇的一种管理及被管理的方式。就是说,有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没问题的时候呢,做领导的尽量不要去打扰下属或者搞一些事出来。这种管理方式总的来说比下面的几种要好,尤其是深受被管者的喜爱(被管的老师其实都希望没人管)。但是要注意的是:
一,这种方式适用于特定的一些地方,比如历史悠久的大系,有不少资深老人,整个架构都比较稳定了,凡事都有完善的制度或者惯例,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问题而动摇。或者是平台特别好,资源多,所以同事之间不用打得很狗血的高大上的名校。
二,很多领导只是貌似无为之治而已,事实上人家背地里做了很多工作大家都不知道罢了。你要是认为没啥了不起自己也能干的话,试试就知道了。
三,这种领导,尤其在最近这些年的形势下,倒未必能做长久。一般下台不是因为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这种风格目前在很多学校都不太受高层的喜爱,尤其是那种本来条件一般却拼命要往上爬的学校,比如教学型要发展科研,文科型要发展stem的地方。这些学校的高层通常比较脱离现实,不太关心底层老师的情况,或者是把握的不准确。他们总觉得只要从上而下抓一抓搞一搞,就能实现很多美妙的构想,完全忽略了“稳定”对于一个团体的意义。整天变动,没有安全感结果走的都是最优秀的。剩下的也不是不想走,他走不了啊!同时让很多无为而治的领导左右为难,要不就改变风格要不就离职。
2. 顺昌逆亡型
单从这个顺昌逆亡的定义来看,这种管理风格肯定是不值得推广的。被他看好的,或者虽不赞同他但为了明哲保身顺着他的,都能安然无恙,该干啥干啥。要是不顺着他来,虽然人家的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方式,他就一定要强迫人家整人家。弊是明显摆在这里了,经常走人的地方常有这种领导。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强势的领导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首先,那些吊儿郎当混日子的和刺头们通常会收敛一些,因为这种领导耐心有限,软硬不吃,所以学科总的来说还是在进步,领导的业绩也不会太糟。其次,如果所在的院系在更大的层面上有对头,这种领导通常会为自己的团队争取利益,不会太吃亏,因为这个人他不是省油的灯。所以从大局来讲,这种领导也还可以被接受(当然具体到闹矛盾的个人就是不共戴天了)。因此,很多地方都能见得着这种人,并不像大家想得那样会很快会下台。
3. 人民公仆型
这种管理风格最适用于比较弱势的学校,有很多事情要亲力亲为才能生存的地方。老师们都比较junior或者需要扶植,领导得靠自己的影响力帮他们出去联系合作者,找各种机会。本科生研究生能拿到的补助有限,招生也不是水到渠成,得付出一些辛劳才行的。对老师们来讲,有这种领导是很幸福的,但是想提醒大家一点:领导毕竟是领导(云老师的话),不要因为他为人比较好就真的不把他当头。他虽然不至于像上面那种顺昌逆亡,但他也有他的理念和宗旨,尽量还是按照他说的来办吧。
4. No zuo no die型
这类和顺昌逆亡类相比,哪个更糟,我还真不敢说。顺昌逆亡类看似专横不讲理,但是他们做事还是比较清醒有目标的,你只有违背了他们的理念才和你作对的,你不去故意惹他们,一般他们也不会来惹你。No zuo no die 型最明显的特点是:为了变而变,为了作而作,让人躲无可躲。很多人对他们的总结是:有power不用,过期作废。嗯,可
能是这样,但也可能他们觉得身为领导就是要不断有所“作为”才行,也就是把zuo当成义务了。而最糟的是什么呢?就是如前所说,高层领导很多都喜欢这类管
理人员,觉得他们有魄力有作为,没有白拿俸禄。除非他们已经zuo的激起公愤了,否
则还把他们当明星对待。
5. 任人唯亲型
个人认为这类是最糟糕的。人都有缺点,有的懒,有的笨,但这都不是当领导的大忌。即使碰上上面不好的那两类,多数手下也都选择忍。我觉得做领导的第一要素是要公平,这点要是不能做到,会激起很大的不满。比如某些领导对于某个新兴发展方向特别重视,就把最好的地盘资源分给做这个的老师们。公平一旦缺失,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领导做事完全凭个人喜好,没有固定的标准参考。这种地方的gossip一定很多。相比之下,顺昌逆亡型,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个标准的,虽然这个标准完全由他一人来定。
6. 人格魅力型
有能力干事,也知道顾全大局,但是这类领导者最出色的地方是个人方面的因素,
personality, connections, publicity。他们在聚会场合一定是众人的焦点。很多棘手的事情, 别人要费很大功夫解决的,他们好像不费吹灰之力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这
种领导人在drama多的地方是极其珍贵的,有时候是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只有他们能
平衡各种利益,啥样的刺头都会多少给他们面子。不过他们只适用于院级,校级的高层职位,或者系很大地位很高的主任。有很多琐事要做的小系主任,他们的才华就浪费了。
1. 无为而治型
这是很多华人甚至西人都推崇的一种管理及被管理的方式。就是说,有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没问题的时候呢,做领导的尽量不要去打扰下属或者搞一些事出来。这种管理方式总的来说比下面的几种要好,尤其是深受被管者的喜爱(被管的老师其实都希望没人管)。但是要注意的是:
一,这种方式适用于特定的一些地方,比如历史悠久的大系,有不少资深老人,整个架构都比较稳定了,凡事都有完善的制度或者惯例,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问题而动摇。或者是平台特别好,资源多,所以同事之间不用打得很狗血的高大上的名校。
二,很多领导只是貌似无为之治而已,事实上人家背地里做了很多工作大家都不知道罢了。你要是认为没啥了不起自己也能干的话,试试就知道了。
三,这种领导,尤其在最近这些年的形势下,倒未必能做长久。一般下台不是因为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这种风格目前在很多学校都不太受高层的喜爱,尤其是那种本来条件一般却拼命要往上爬的学校,比如教学型要发展科研,文科型要发展stem的地方。这些学校的高层通常比较脱离现实,不太关心底层老师的情况,或者是把握的不准确。他们总觉得只要从上而下抓一抓搞一搞,就能实现很多美妙的构想,完全忽略了“稳定”对于一个团体的意义。整天变动,没有安全感结果走的都是最优秀的。剩下的也不是不想走,他走不了啊!同时让很多无为而治的领导左右为难,要不就改变风格要不就离职。
2. 顺昌逆亡型
单从这个顺昌逆亡的定义来看,这种管理风格肯定是不值得推广的。被他看好的,或者虽不赞同他但为了明哲保身顺着他的,都能安然无恙,该干啥干啥。要是不顺着他来,虽然人家的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方式,他就一定要强迫人家整人家。弊是明显摆在这里了,经常走人的地方常有这种领导。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强势的领导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首先,那些吊儿郎当混日子的和刺头们通常会收敛一些,因为这种领导耐心有限,软硬不吃,所以学科总的来说还是在进步,领导的业绩也不会太糟。其次,如果所在的院系在更大的层面上有对头,这种领导通常会为自己的团队争取利益,不会太吃亏,因为这个人他不是省油的灯。所以从大局来讲,这种领导也还可以被接受(当然具体到闹矛盾的个人就是不共戴天了)。因此,很多地方都能见得着这种人,并不像大家想得那样会很快会下台。
3. 人民公仆型
这种管理风格最适用于比较弱势的学校,有很多事情要亲力亲为才能生存的地方。老师们都比较junior或者需要扶植,领导得靠自己的影响力帮他们出去联系合作者,找各种机会。本科生研究生能拿到的补助有限,招生也不是水到渠成,得付出一些辛劳才行的。对老师们来讲,有这种领导是很幸福的,但是想提醒大家一点:领导毕竟是领导(云老师的话),不要因为他为人比较好就真的不把他当头。他虽然不至于像上面那种顺昌逆亡,但他也有他的理念和宗旨,尽量还是按照他说的来办吧。
4. No zuo no die型
这类和顺昌逆亡类相比,哪个更糟,我还真不敢说。顺昌逆亡类看似专横不讲理,但是他们做事还是比较清醒有目标的,你只有违背了他们的理念才和你作对的,你不去故意惹他们,一般他们也不会来惹你。No zuo no die 型最明显的特点是:为了变而变,为了作而作,让人躲无可躲。很多人对他们的总结是:有power不用,过期作废。嗯,可
能是这样,但也可能他们觉得身为领导就是要不断有所“作为”才行,也就是把zuo当成义务了。而最糟的是什么呢?就是如前所说,高层领导很多都喜欢这类管
理人员,觉得他们有魄力有作为,没有白拿俸禄。除非他们已经zuo的激起公愤了,否
则还把他们当明星对待。
5. 任人唯亲型
个人认为这类是最糟糕的。人都有缺点,有的懒,有的笨,但这都不是当领导的大忌。即使碰上上面不好的那两类,多数手下也都选择忍。我觉得做领导的第一要素是要公平,这点要是不能做到,会激起很大的不满。比如某些领导对于某个新兴发展方向特别重视,就把最好的地盘资源分给做这个的老师们。公平一旦缺失,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领导做事完全凭个人喜好,没有固定的标准参考。这种地方的gossip一定很多。相比之下,顺昌逆亡型,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个标准的,虽然这个标准完全由他一人来定。
6. 人格魅力型
有能力干事,也知道顾全大局,但是这类领导者最出色的地方是个人方面的因素,
personality, connections, publicity。他们在聚会场合一定是众人的焦点。很多棘手的事情, 别人要费很大功夫解决的,他们好像不费吹灰之力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这
种领导人在drama多的地方是极其珍贵的,有时候是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只有他们能
平衡各种利益,啥样的刺头都会多少给他们面子。不过他们只适用于院级,校级的高层职位,或者系很大地位很高的主任。有很多琐事要做的小系主任,他们的才华就浪费了。
Saturday, May 13, 2017
Say What You Mean, and Mean What You Say
“What is EQ?
If IQ is something you have little control over, then EQ is everything else you
could shape for yourself, at least theoretically.” ~ Fiona Rawsontile
1. To make it easy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ntence is straightforward: when we are in a conversation, say
what we truly want to say. Why would anybody not do this? Because people often
misinterpret the so-called “art of communication” as hiding one’s true thoughts,
which I don’t agree with. Yes, there are situations when we have to conceal our
feelings or dodge the questions, but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etter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most conversation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tell
people exactly what we want them to know, no more and no less. If the message
may hurt the feelings of other people, we may find ways to soften the impact, or
to let them know it’s not personal and we do this for a good reason. A skillful
talker can often minimize the impact of an adverse message. Nevertheless, the
message has to be unmistakably delivered in the end. No matter how beautifully
you have phrased it, if you didn’t have the guts to say what you had meant to
say, or your wording was so ambiguous that the listener was left wondering,
then the mission has simply failed.
Whether one
is good or bad at conversations, clarification and honesty are always preferred
qualities for construct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Especially for people you
need to work with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being a straightforward person allows
them to trust you. Yes, your candid words and forthright manners occasionally make
them unhappy, but after a while, they will appreciate the fact that at least
they can easily know your true opinions. We are modern people with enough business
and crises to worry about. If we have to spend extra time trying to decipher
someone’s meaning or gauge how much we could rely on our ears, we’d rather not
deal with that person, however sweet he/she appears to be at first.
As group
leaders, making explicit statements about our rules and expectations can save
us trouble from those who may, at a later time, intentionally bend our sayings
to justify their misbehaviors. “I’m sorry. I thought you meant …” We know it
wasn’t true, but why give them the opportunity? Eliminate any ambiguity. Avoid
words that weaken the tone of our authority. Meanwhile, try to cultivate a
similar style of clarity with the group, rather than “everything is being
implied.” If someone makes an obscure statement, we could rephrase it and ask
them to confirm if this is what they meant. Soon they’ll catch on.
2. To make it effectiv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ntence, “mean what you say,” is more difficult to practice. When
it’s about ourselves, we need to demonstrate a determination to stick to it, or
at least try our best until the promise could no longer be kept. If it’s
related to others, such as a rule made for the lab, it has to be implemented
with rare exceptions. Does it sound harsh? Yes, but that’s the price we pay for
becoming an effective leader. Why would people take our words seriously, if
they know we are likely to change our mind later?
In term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always recommended to spend some time on a detailed
syllabus, and then follow along. Does that mean whatever is the on the syllabus
has to be better than any other alternative? No. The reason we put something
there is not because it’s the best practice (although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choose the best), but because students need some kind of rules and guidelines. If they see the syllabus is being strictly
followed, they can rest assured that they understand the teacher’s
expectations. Every time we change someth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term, even if
it’s for their good as we believe, uncertainty or even distrust may arise. “Who
knows if the design project I’ve been working on so hard will indeed count for
20% of the overall grade?”
I remember someone
on this forum once told this story. He/she said in the syllabus that class attendance
was required, and then sent out an email notice every time before a quiz. Well,
if students were supposed to come to every lecture, why was such a notice
needed? This action was telling the students that they did not need to come to
every lecture. Worse, this action implied that the teacher was not serious
about the rules that had been made. Tiny things like this can have a bad effect
on students’ behaviors.
About
curving, some teachers like it, others would never try it. This is your choice,
but I believe it’s not a good idea to introduce curving only after you have
graded the final exam, while the syllabus has indicated a seemingly fixed
criterion. I know you don’t want to fail half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but
unless this is your first time teaching the course, you should have had more
realistic expectations before the class began. In the worst case, state in the
syllabus that curving may be applied in the end depending on the class’s
overal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managing a lab, not keeping one’s words as a PI can be destructive. This
includes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topics. “Oh, team, let’s do this!” The next
day, “I have a better idea!” Fine, but if it happens three times in a role, you
have presented yourself as someone who lacks judgments. So “mean what you say”
implies that we should think twice before choosing a topic. If your students
did some literature searching after you gave them a topic, only to find that
you have trashed the idea the very next day, they’ll learn to wait in the
future, and probably much longer than you would like them to.
“All right,
you are telling us that once we have made a plan, no matter how stupid it turns
out to be, we have to follow it through?” Of course not. We all make mistakes,
and even if we have made a sound decision at first, the circumstance may gradually
evolve into a stage when the initial judgment no longer holds. By no means, alter
the plan as you see fit.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we don’t want to appear “arbitrary”
in doing so. Not only inform everybody about the change, but also explain the
rationale. If it was a mistake, admit it and apologize for wasting others’ time.
3. What’s beyond
Why do we
need a leader? The actions and decisions he makes are only part of the job. Persona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play a big role and may even determine the team’s future. When
a crisis occurs, when everyone is running around to hear about the latest rumor
on budget cuts, seeing that the leader maintains composure and behaves normally
alone may calm the team members, even before any action is initia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Both “say what you mean” and “mean what you say” reflect the 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that the person is not afraid of expressing his opinions,
making promises,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ies, all towards the realization of a
clear goal.
Now, here
come the interesting counterparts. You think you have followed the two
principles, but why is the result far from desired? There can be styles or
actions that actually compromise the effect. The first is repetitiveness. Say
what you mean, and say once. When people don’t follow, what they need to see is
the consequence, not your reiteration of the rule. Okay, I know this is too
harsh. You can remind them once, but definitely do not form the habit of
repeating what you have said again and again.
Another is over-justification.
When a rule is first made, you could explain why we need it there. If someone
violates it, point it out seriously with a warning. We don’t want people to
think that a rule has to make sense to them or they would not follow it. If a
student got a bad grade with your class and wondered why, just show him the
syllabus and your calculation. If you explain why the quizzes count for 25% of
the overall grade and why the exams had to be so hard, you are encouraging them
to challenge on how you set the criterion. In other words, over justification weakens
the authority.
When I first
set up a lab, I wanted to create a Lab Manual. Three years later, I saw that
empty file folder sitting on a shelf. Rules are rules not because they are
written on paper or carved in stone, but because they exist in people’s heads
and get strictly followed.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