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0, 2017

【相声】山寨杂志社

(今早突然想起很久没写相声了,就即兴搞了一个。感觉这个题材也写不大,就这么样吧。)


A:好久不见,有空给我的杂志投个稿吧。

B:你不是干导游的吗,现在改去杂志社工作了?

A:是我一手创办的杂志,名叫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ture and Science.

B:名字可够唬人的。在哪儿租的办公楼?

A:也没再另租地方,跟“老王酸菜”share一个办公室。

B:为啥找那么一个合作伙伴?

A:这不都是在俺自家地下室嘛。

B:那印出来的杂志有地方放吗?

A:这年头谁还打印,都是纯online publication,一台电脑足矣。

B:怎么不买多两台?

A:买多两台,那我的酸菜坛子往哪儿搁啊?

B:那其他人坐那儿啊?

A:哪有什么其他人。网站上那些editorial board里的都是等着拿绿卡的千老,凑数的。从约稿到proofreading到前台电话都我一人包办了。一三五办杂志,二四六卖酸菜。

B:干嘛要分开做?

A:一开始两个一块儿干,结果有一次收到publication fee后,我给寄了十坛子酸菜过去。

B:搞混了。那审稿意见也是你杜撰的?

A:说什么呢?咱是peer review的杂志,能扯谎吗?搞科学的清贫,只要多给点儿报酬,总能找到人审。文章发了再从publication fee里拿一些出来补回就行了。

B:那要是文章被拒了呢?

A:怎么被拒?每个审稿人只给三个选项:Excellent, Good, Acceptable.

B:没有不接收的选项。不过作为一个新杂志,你怎么吸引到顾客的?

A:这里面可有窍门儿了!凡是在这里发一篇文章的,都要签个协议,保证三年内至少
发展三个投稿的下线,否则撤稿。所以我们的杂志是越办越火啊!

B:传销那一套都出来了。问题是你们杂志发的文章,有人引用吗?

A:引用率还不错。比如最近Science的一篇文章就引用了我们的一篇。

B:说啥了?

A:说我们的结果是错的。

B:这么个引用率啊!

A:甭管怎么引用的,反正Impact Factor是有了。后来我们每年还办个conference呢。

B:有人去吗?

A:这你不懂了吧,开会全看你选在哪儿开了。找个旅游胜地那不就是公费旅游嘛。

B:那你们在哪儿开的?

A:拉斯维加斯。

B:这不合适吧?

A:租了一个五星casino,主会场分会场好几个呢!这边是海鲜组,那边是家禽组。还
得照顾中东来的vegetarian搞个素食组。早中晚都有buffet 摆着呢。

B:光吃去了?

A:谁说的!每个厅里都有poster,有些人是一边啃着龙虾一边讨论学术的。

B:都讨论些啥?

A:比如这个全球变暖现象,由于海水温度升高,使得波士顿水域的龙虾的钳子正在逐
年缩小。

B:研究的都是 real-life problems.

A:晚上还搞workshop。人家搞的整天有听众犯困。咱们这里可精神着呢,掌声不断啊!

B:讲的好?

A:每半小时就来一拨跳脱衣舞的。

B:看脱衣舞能学到啥啊?

A:学写proposal啊。一个好的proposal,就得像脱衣舞一样,不紧不慢把意思一层层
的剥下来,才能讲清楚。还要把精彩的留在最后,人家看了才会乐意给钱。

B:那组织这么个会议花费可不小啊,你能挣回本儿吗?

A:这你又不懂了吧?会议第三天搞个豪华一日游,用大巴将与会者拉到郊区的Outlet
买衣裳去。买够了我就有提成。

B:那要是买不够呢?

A:车就不开回来呗。

B:不愧是干导游的老本行。

A:会议接近尾声时,我们也来个最佳paper的颁奖仪式。

B:这最佳paper是怎么选出来的?

A:篇篇都差不多,怎么选啊?干脆到老虎机上转一转。得奖的paper作者,每人发一个十斤重的大奖杯。

B:这可是空前绝后啊!

A:可不是嘛。俺的奖杯不仅好看,里面还装着好东西哩。此物乃华夏大地瑰宝,可即
食可久放。盖子一开,那是满屋子叫好,芳香扑鼻啊!

B:陈年佳酿?

A:俺自己腌的酸菜啊!

(鞠躬)





推荐:

【相声】夫妻店










Tuesday, June 6, 2017

大学行政的六种领导风格

总结一下发考题院系领导的管理。唉,自己经历有限,肯定漏了不少。

1. 无为而治型
这是很多华人甚至西人都推崇的一种管理及被管理的方式。就是说,有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没问题的时候呢,做领导的尽量不要去打扰下属或者搞一些事出来。这种管理方式总的来说比下面的几种要好,尤其是深受被管者的喜爱(被管的老师其实都希望没人管)。但是要注意的是:

一,这种方式适用于特定的一些地方,比如历史悠久的大系,有不少资深老人,整个架构都比较稳定了,凡事都有完善的制度或者惯例,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问题而动摇。或者是平台特别好,资源多,所以同事之间不用打得很狗血的高大上的名校。

二,很多领导只是貌似无为之治而已,事实上人家背地里做了很多工作大家都不知道罢了。你要是认为没啥了不起自己也能干的话,试试就知道了。

三,这种领导,尤其在最近这些年的形势下,倒未必能做长久。一般下台不是因为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这种风格目前在很多学校都不太受高层的喜爱,尤其是那种本来条件一般却拼命要往上爬的学校,比如教学型要发展科研,文科型要发展stem的地方。这些学校的高层通常比较脱离现实,不太关心底层老师的情况,或者是把握的不准确。他们总觉得只要从上而下抓一抓搞一搞,就能实现很多美妙的构想,完全忽略了“稳定”对于一个团体的意义。整天变动,没有安全感结果走的都是最优秀的。剩下的也不是不想走,他走不了啊!同时让很多无为而治的领导左右为难,要不就改变风格要不就离职。

2. 顺昌逆亡型
单从这个顺昌逆亡的定义来看,这种管理风格肯定是不值得推广的。被他看好的,或者虽不赞同他但为了明哲保身顺着他的,都能安然无恙,该干啥干啥。要是不顺着他来,虽然人家的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方式,他就一定要强迫人家整人家。弊是明显摆在这里了,经常走人的地方常有这种领导。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强势的领导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首先,那些吊儿郎当混日子的和刺头们通常会收敛一些,因为这种领导耐心有限,软硬不吃,所以学科总的来说还是在进步,领导的业绩也不会太糟。其次,如果所在的院系在更大的层面上有对头,这种领导通常会为自己的团队争取利益,不会太吃亏,因为这个人他不是省油的灯。所以从大局来讲,这种领导也还可以被接受(当然具体到闹矛盾的个人就是不共戴天了)。因此,很多地方都能见得着这种人,并不像大家想得那样会很快会下台。

3. 人民公仆型
这种管理风格最适用于比较弱势的学校,有很多事情要亲力亲为才能生存的地方。老师们都比较junior或者需要扶植,领导得靠自己的影响力帮他们出去联系合作者,找各种机会。本科生研究生能拿到的补助有限,招生也不是水到渠成,得付出一些辛劳才行的。对老师们来讲,有这种领导是很幸福的,但是想提醒大家一点:领导毕竟是领导(云老师的话),不要因为他为人比较好就真的不把他当头。他虽然不至于像上面那种顺昌逆亡,但他也有他的理念和宗旨,尽量还是按照他说的来办吧。

4. No zuo no die型
这类和顺昌逆亡类相比,哪个更糟,我还真不敢说。顺昌逆亡类看似专横不讲理,但是他们做事还是比较清醒有目标的,你只有违背了他们的理念才和你作对的,你不去故意惹他们,一般他们也不会来惹你。No zuo no die 型最明显的特点是:为了变而变,为了作而作,让人躲无可躲。很多人对他们的总结是:有power不用,过期作废。嗯,可
能是这样,但也可能他们觉得身为领导就是要不断有所“作为”才行,也就是把zuo当成义务了。而最糟的是什么呢?就是如前所说,高层领导很多都喜欢这类管
理人员,觉得他们有魄力有作为,没有白拿俸禄。除非他们已经zuo的激起公愤了,否
则还把他们当明星对待。

5. 任人唯亲型
个人认为这类是最糟糕的。人都有缺点,有的懒,有的笨,但这都不是当领导的大忌。即使碰上上面不好的那两类,多数手下也都选择忍。我觉得做领导的第一要素是要公平,这点要是不能做到,会激起很大的不满。比如某些领导对于某个新兴发展方向特别重视,就把最好的地盘资源分给做这个的老师们。公平一旦缺失,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领导做事完全凭个人喜好,没有固定的标准参考。这种地方的gossip一定很多。相比之下,顺昌逆亡型,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个标准的,虽然这个标准完全由他一人来定。

6. 人格魅力型
有能力干事,也知道顾全大局,但是这类领导者最出色的地方是个人方面的因素,
personality, connections, publicity。他们在聚会场合一定是众人的焦点。很多棘手的事情, 别人要费很大功夫解决的,他们好像不费吹灰之力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这
种领导人在drama多的地方是极其珍贵的,有时候是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只有他们能
平衡各种利益,啥样的刺头都会多少给他们面子。不过他们只适用于院级,校级的高层职位,或者系很大地位很高的主任。有很多琐事要做的小系主任,他们的才华就浪费了。

Saturday, May 13, 2017

Say What You Mean, and Mean What You Say

“What is EQ? If IQ is something you have little control over, then EQ is everything else you could shape for yourself, at least theoretically.” ~ Fiona Rawsontile

1. To make it easy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ntence is straightforward: when we are in a conversation, say what we truly want to say. Why would anybody not do this? Because people often misinterpret the so-called “art of communication” as hiding one’s true thoughts, which I don’t agree with. Yes, there are situations when we have to conceal our feelings or dodge the questions, but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etter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most conversation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tell people exactly what we want them to know, no more and no less. If the message may hurt the feelings of other people, we may find ways to soften the impact, or to let them know it’s not personal and we do this for a good reason. A skillful talker can often minimize the impact of an adverse message. Nevertheless, the message has to be unmistakably delivered in the end. No matter how beautifully you have phrased it, if you didn’t have the guts to say what you had meant to say, or your wording was so ambiguous that the listener was left wondering, then the mission has simply failed.

Whether one is good or bad at conversations, clarification and honesty are always preferred qualities for construct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Especially for people you need to work with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being a straightforward person allows them to trust you. Yes, your candid words and forthright manners occasionally make them unhappy, but after a while, they will appreciate the fact that at least they can easily know your true opinions. We are modern people with enough business and crises to worry about. If we have to spend extra time trying to decipher someone’s meaning or gauge how much we could rely on our ears, we’d rather not deal with that person, however sweet he/she appears to be at first.

As group leaders, making explicit statements about our rules and expectations can save us trouble from those who may, at a later time, intentionally bend our sayings to justify their misbehaviors. “I’m sorry. I thought you meant …” We know it wasn’t true, but why give them the opportunity? Eliminate any ambiguity. Avoid words that weaken the tone of our authority. Meanwhile, try to cultivate a similar style of clarity with the group, rather than “everything is being implied.” If someone makes an obscure statement, we could rephrase it and ask them to confirm if this is what they meant. Soon they’ll catch on.

2. To make it effectiv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ntence, “mean what you say,” is more difficult to practice. When it’s about ourselves, we need to demonstrate a determination to stick to it, or at least try our best until the promise could no longer be kept. If it’s related to others, such as a rule made for the lab, it has to be implemented with rare exceptions. Does it sound harsh? Yes, but that’s the price we pay for becoming an effective leader. Why would people take our words seriously, if they know we are likely to change our mind later?

In term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always recommended to spend some time on a detailed syllabus, and then follow along. Does that mean whatever is the on the syllabus has to be better than any other alternative? No. The reason we put something there is not because it’s the best practice (although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choose the best), but because students need some kind of rules and guidelines.  If they see the syllabus is being strictly followed, they can rest assured that they understand the teacher’s expectations. Every time we change someth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term, even if it’s for their good as we believe, uncertainty or even distrust may arise. “Who knows if the design project I’ve been working on so hard will indeed count for 20% of the overall grade?”

I remember someone on this forum once told this story. He/she said in the syllabus that class attendance was required, and then sent out an email notice every time before a quiz. Well, if students were supposed to come to every lecture, why was such a notice needed? This action was telling the students that they did not need to come to every lecture. Worse, this action implied that the teacher was not serious about the rules that had been made. Tiny things like this can have a bad effect on students’ behaviors.

About curving, some teachers like it, others would never try it. This is your choice, but I believe it’s not a good idea to introduce curving only after you have graded the final exam, while the syllabus has indicated a seemingly fixed criterion. I know you don’t want to fail half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 but unless this is your first time teaching the course, you should have had more realistic expectations before the class began. In the worst case, state in the syllabus that curving may be applied in the end depending on the class’s overall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managing a lab, not keeping one’s words as a PI can be destructive. This includes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topics. “Oh, team, let’s do this!” The next day, “I have a better idea!” Fine, but if it happens three times in a role, you have presented yourself as someone who lacks judgments. So “mean what you say” implies that we should think twice before choosing a topic. If your students did some literature searching after you gave them a topic, only to find that you have trashed the idea the very next day, they’ll learn to wait in the future, and probably much longer than you would like them to.

“All right, you are telling us that once we have made a plan, no matter how stupid it turns out to be, we have to follow it through?” Of course not. We all make mistakes, and even if we have made a sound decision at first, the circumstance may gradually evolve into a stage when the initial judgment no longer holds. By no means, alter the plan as you see fit.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we don’t want to appear “arbitrary” in doing so. Not only inform everybody about the change, but also explain the rationale. If it was a mistake, admit it and apologize for wasting others’ time.

3. What’s beyond


Why do we need a leader? The actions and decisions he makes are only part of the job. Persona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play a big role and may even determine the team’s future. When a crisis occurs, when everyone is running around to hear about the latest rumor on budget cuts, seeing that the leader maintains composure and behaves normally alone may calm the team members, even before any action is initia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Both “say what you mean” and “mean what you say” reflect the confidence and determination that the person is not afraid of expressing his opinions, making promises, and taking responsibilities, all towards the realization of a clear goal.

Now, here come the interesting counterparts. You think you have followed the two principles, but why is the result far from desired? There can be styles or actions that actually compromise the effect. The first is repetitiveness. Say what you mean, and say once. When people don’t follow, what they need to see is the consequence, not your reiteration of the rule. Okay, I know this is too harsh. You can remind them once, but definitely do not form the habit of repeating what you have said again and again.

Another is over-justification. When a rule is first made, you could explain why we need it there. If someone violates it, point it out seriously with a warning. We don’t want people to think that a rule has to make sense to them or they would not follow it. If a student got a bad grade with your class and wondered why, just show him the syllabus and your calculation. If you explain why the quizzes count for 25% of the overall grade and why the exams had to be so hard, you are encouraging them to challenge on how you set the criterion. In other words, over justification weakens the authority.

When I first set up a lab, I wanted to create a Lab Manual. Three years later, I saw that empty file folder sitting on a shelf. Rules are rules not because they are written on paper or carved in stone, but because they exist in people’s heads and get strictly followed.



Friday, April 21, 2017

教授小姐


“喂,曼丽啊,都几点了还没来上班?”雅露在电话里喊道。

“不舒服啊,露姐。”

“不舒服也要来工作啊。不是我说你,明年就要评副牌了,都说我们这行工作时间自由,
但你这么个态度给上头看到了,会有麻烦的。”

“哼,我早就破罐破摔了。妈咪从来都看我不顺眼,老把最恶心的客人分给我。我反正
明年要再找找工作,过不了正好走人!”

“这又何必呢!你条件那么好,好好干,到时候捧着新工作回来要求涨工资不是更
好吗?明年总部里给你评审的人我都熟。”

“涨工资我也不想待了。日做夜做,看着好像成绩不错。外人哪知道咱们这家连锁夜店
的抽头有多高?太黑了!”

“钱是少了些,不过我们这里客人的素质是最好的啊!因为门票贵,能进来的肯定都是
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比那些大排档式的公众舞厅要高档多了。”

“好什么呀!因为掏钱买了贵的门票,一个个毛病可多了!他们跳错了步子,你不能明
说,得不断鼓励。可是你要是有什么让他们不满意的,立刻去妈咪那里告你!并且去外
面给你散播不好的评价。”

摇了摇头,挂上电话,雅露回到化妆间坐下。看看镜中的自己,虽然是蓝桂坊里最年轻
的正牌,可毕竟岁月不饶人,不化妆是不敢见客了。最近家乡有两家舞厅和她联系,说
请她回去领导她们的团队,帮她申请大倩人,待遇也不错。衣服行头化妆品,都按照一
线明星来配置。空间就更不用说了,有私人化妆间,而且比现在这间公共的要大。关键
下头还有很多人帮手,秘书助理化妆师一大堆,虽然素质最好的都到外地去了。

为这事儿她着实犹豫了很久,最大的顾虑是,听说家乡人的承诺经常兑现不了。领导还
经常变换风格,今天说要走玉女路线明天又改成荡妇路线,老是得随大流,否则申请不
到节目。而且压力也不小,每年要在十五分以上的娱乐杂志上有一篇带照片的新闻才行
。在这种畸形的压力下,很多姐妹选择了戴假发,假瞳,假唱。最后被查出来,名声扫
地。

正想着,见妈咪气哄哄地走进来,一屁股坐到她旁边。“这个不争气的嘟嘟,真是气死
我了!”

“怎么了?”

“原来她经常去别的夜店客串,却没有及时上报。现在财务处已经怪罪下来,她麻烦大
了!”

“居然有这种事?都怪我监管不力。”雅露身为嘟嘟的引领大姐,觉得自己得负责任
。主要是平时她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曼丽身上。因为同在火坑,收入主要靠提成
,曼丽和自己是一路靠“提手袋”艰难过来的。当然了,火坑的好处就是利润也比较高
。相比之下,嘟嘟算是选了最有尊严的专业了,卖艺不卖身,唱唱跳跳就能保证基本收
入。

妈咪越说越气:“你说说她!平时经常来找我,说2 + 1的表演负担太重,问能不能买
钟。我说我的难处你们都知道的啊,最近整个行业不景气,总部已经下达了指示,无
论是哪家分店今年都不会再有试用牌的新名额。没赶人就不错了。偏偏有两个
挂牌又不来了!你说这种关键时刻,她不想着替我排忧解难,居然还跑去别的地
方挂牌,两头通吃。”

雅露一琢磨,问:“她去客串的那家是不是大富豪?”

“你怎么知道?”

“难怪了,她男朋友不是在那家做调酒师嘛。当初她求你,让你帮着解决两体问题
,你总是一拖再拖。要我看啊,她这么积极去那儿帮忙,估摸着是想搬过去。”

“你咋知道我没出力啊!”妈咪长叹一声。“当时咱们这里有个出纳的位置,我就是留
给她男朋友的。结果给经理的小姨子占了,我胳膊拧不过大腿啊!”

雅露点点头,如果两个人都是在娱乐界工作,确实比较难解决。两人沉默了一会儿,雅
露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妈咪,我最近听到传言,说咱们要和绿桂坊合并重组。到时候
这么一搞,连已经正牌的也可能赶走了。”

妈咪拍了怕她肩膀。“也许会合并,不过动谁也不会动到你头上。等我退了,还指望你
来接我的班呢!”

雅露心想,姑且听着吧,妈咪的话不能当真。就算不裁人,合并后肯定每个人的
工作量都会加重。有时想想,要不干脆去专门给夜店做节目评审的机构工作算了。自
己的资历应该够了,到时候甭管哪家的妈咪小姐都要对自己笑脸相迎。没事儿就写信打
电话甚至登门造访,问自己对他们的节目的意见,是要大改还是重新构思。或者去娱乐
杂志做编辑也行啊。

这时,突然有人进来冲着二人说:“陆空帮的老大来了,请雅露小姐出去!”

雅露心头一震!不行,黑道的钱看似容易拿,但是不能和他们有联系。否则一旦自己的
身份变得敏感了,动不动会给警察请去喝茶,出入给搜身。有的后来被黑帮认为
是警局来的卧底。更糟的例子都听过,有些姐妹直接人间蒸发了。

雅露扭头看看妈咪,她也一脸无奈的样子。看来大都市还是不适合自己,归吧!家乡毕
竟安全好多。想到这里,她摘下昂贵的头饰,放到桌上。“对不起妈咪,家乡在呼唤我
。我不干了。”

妈咪一脸茫然,突然又下了狠心的样子。“说吧,你开什么条件?我去和总部提。”

雅露摇了摇头。“请妈咪转达总部,一个地方要想留住人,不要总是钱钱钱。虽然客人
是米饭班主,也要懂得爱惜员工,保护她们,给她们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减少
政治动荡,才能争取双赢。”

说完拎起桌上的手袋,潇洒地走出了夜店。

Wednesday, April 19, 2017

微小说连载:群(第四集,大结局)

(四)Apr 19, 2017


老张呆坐在椅子上,望着成了一堆废铜烂铁的电脑。这是自己生平最值得骄傲的科研,但是比这更让他难过的,是他生平最得意的学生。

他拿起手机,在微信里写到:“严晓峰,是你吧?”严晓峰就是王秀才,也是目前在军方实验室工作的前学生。同时也是除了他已故的太太,对他的行为习惯最了解的人。

过了很久,对方才回复:“是的,老师。对不起。”

老张长吁一口气。为什么?突然有种生无可恋的感觉。没了,这下什么都没了。。。等他再次查看微信时,晓峰问道:“都毁了吗?”

毁了的可不只是一台电脑。“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不起,老师,这些年我过得很不愉快。从你实验室出来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是块搞科研的料,其实那都是因为我跟了你这样一个天才。眼看着一年年的过去,别人的科研都有了出色的进展,我却不知何去何从,每天就会挖坑灌水,发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虽然没人赶我走,我自己也没脸见人啊。”

“所以你就违背了我的嘱咐,把我的那个实验告诉了军方?”老张的耳朵开始发热。“你应该很清楚,如果这项技术落到军方手中,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当初我决定停止这项研究,固然也是因为遇到了技术上的困难,但主要还是怕最终做成了,就不得不公开我的成果。”老张的研究目前只能提供“灵灵相会”,还不能让任何人的灵魂真正做到在互联网中自由surfing

“我知道,老师,我都知道。可是年复一年的落寞,冷眼,让我最终决定出卖你。我把你的项目告诉军方后,引起了很大的重视。于是他们布了个局,请你来参观。而在这之前,我猛攻对联,在群里先和你建立联系。”

“我说嘛,你们那个地方通常不请外人来,我一个退休了的老家伙又能有什么价值!那你们就是故意在我来的时候,把信号屏蔽功能给暂停了?但是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在午饭的时候查看微信?”

“我当然不敢确定,但我也知道你这些年的习惯。烟你戒了,可是这比烟瘾还难忍。所以我决定赌一赌。在你离开的时候,我又刻意提了一下屏蔽的事。”

老张点了点头。怪不得,军方若想攻克自己国家内的任何一个局域网,还不是易如反掌?那些所谓的王秀才资料不存在什么的,也都是谎言而已。“那你应该也是用头盔和我交流的了?”

“当年这个头盔我还参与制作了呢!不过最重要的那个软件,你没有让任何人掺和。这其实就是我们这次行动的最终目的。首先远程攻破你的防火墙,然后把我的头盔连到你的软件上运行,和你对话,磨时间。与此同时,我们打算把整个机器,包括这个软件及其他一切相关技术都拷贝过来。”

老张冷笑一声。“如果我这台机器不是非用外接钥匙开启的话,你们恐怕早就远程攻破了吧?”甚至还可能直接闯进他家来。

“是的。当然了,我知道老师向来留着一手,很多核心的核心,是只记在自己脑子里的。所以。。。”

所以拼命读取自己的脑记忆。老张在椅子中半躺下来,感到浑身疲惫。他们到底偷了多少信息?是否足够他们继续这项研究的了?不得而知。要是真给他们做成了,想到自己国家的间谍,能够戴上头盔就神游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探知任何一个人电脑和手机通话的秘密,就不寒而栗。这件事,说来只能怪自己,是自己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等他再次查看微信的时候,见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我再次向你道歉!我已经决定了,明天就辞职。天下之大,还没有容身之地吗?我知道你我的师生情分已尽,我现在唯一的请求就是,咱们还是群友,一起对对联,好吗?刚才那个对联我已经想好了。你的上联是:身隔万里,心如比翼,叱咤电光火石神器。我的下联是:志在千秋,命比蜉蝣,逍遥云存源码尽头。”

老张凝视着手机,感慨万千。最终用颤抖的拇指敲了一个字:“好!”

(全系列完)




Tuesday, April 18, 2017

微小说连载:群(第三集)

(三)Apr 15, 2017


老张的车在郊外的一座小木屋前停下,随手拎起副驾上的一个破烂编织袋,下了车。这房子本来是老丈人的,俩老过世后,就成了他的私人实验室了。除了厨房还保持着原有的功能,所有的屋子都用来放置书桌,文件夹,电脑,仪器。到处散落着学生们自己做的一些技术不高但颇有创意的小制作。老张不是个长袖善舞的人,每次在学校受了气,来到这里才能把那些乱七八糟的都忘了。“他的二房。”张太原先经常这样和人打趣。

进了二楼的一间屋子,他随手把门关上,坐到桌前。面前的电脑都是十六年前的配置了,除了他自己设计的几个,大部分软件都过时了。但这里面存的东西,不仅不过时,甚至可以说是世界领先的。他从编织袋里拿出一个类似外接硬盘的东西,连到电脑上。这是他设计的一个电子钥匙,离了这个小东西,电脑是无法启动的。要是强行拆机,会导致里面的一切存储被永久删除。

嗡地一声,这台老爷机启动了。等了六七分钟,桌面才完全显示出来。老张一边和互联网相连,一边打开了微信。“我这里有个内部通讯网络,是受防火墙保护的,你能进来建个ID吗?”

虽然红酒的事让老张疑惑不解,他还是不能就此放弃。王秀才之前不是夸过海口吗?正好试他一试。

“没问题。”

果然,十分钟后,一个叫WangXID出现在老张的内部网里。老张不得不惊讶了!要加入他的内部网,正常来说必须要他亲自发一个验证码过去,而且注册三天后才能讲话的。这个王秀才难道真的生活在网络里?又或者是个极其厉害的黑客?不过谜底马上就会揭晓了。

“我现在要开启一个软件。”老张在微信里写道。“你看看能不能进去。不过我必须再重申一遍,我这么做是为了验证我的构想,而你帮我的好处是得到一个外部身体,你决不能把这个实验讲给任何人听,行吗?”

“好的。”

老张点击了电脑桌面上的一个图标,一个美轮美奂的窗口就打开了。这是一个外星球上的科幻世界,橙色的天空上,布满着星星点点的飞行器。整个城市被罩在一个巨型玻璃半球内,可能是因为大气并不适合呼吸?他某个学生设计的。五光十色的各式尖塔中,有一个被慢慢放大了。一个会议室之类的房间,沙发上坐着个银色短发的老人,亚洲人模样,带着黑边眼镜,就和老张此刻带着的同一款式。旁边站着一个浅金发的年轻人,背对着屏幕。

“我现在会把这个年轻人对你打开。”老张点击了一下年轻人的icon。“我自己会进入到那个老人中去。”

他把手机放到桌上,从旁边拿起一个头盔状的事物戴上。和传统的脑电波测量(通常是个软帽)比起来,这个头盔特殊的地方是可以反过来对脑皮层进行影响。为了实现这项功能,他在头盔里加了高精度局部可调电磁场。就是说,头盔内部的场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将大脑细分,独立的对各处的细胞状态和活动进行微调。当然了,这些科技不难实现。他技术的关键在于电脑里的那个程序,决定怎样把互联网信息进行转化,来产生正确的电磁场调制。

眼前的镜片上显示着同一个虚拟房间,但是他此刻是坐在沙发上,望着对面静止的年轻人。如果王秀才进入这个年轻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有个和自己一样的头盔,要么他就真的生活在网络里。老张集中精力,暗暗在头脑里说:“你能听见我说的话吗?”当他重复到第三遍的时候,年轻人动了,同时一个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我能。”

老张的心快提到嗓子眼儿了。他不敢确定刚才是否真的是王秀才在回答他,还是自己的幻觉。得试个复杂的。“咱们对个对联好嘛?”

“好的。”

“身隔万里,心如比翼,叱咤电光火石神器。”

“嗯,我想一想哈。”

趁王秀才思考的时候,老张把头盔上的镜片掀开。他本来是打算看看微信的,谁知道不经意间瞥见电脑主机上的几个指示灯。为啥这么忙呢?没理由啊!他握住鼠标,偷偷打开了流量管理器,发现此时正有大量的数据从他的电脑和头盔流向互联网,防火墙好像完全失去了作用。

老张赶紧把头盔摘了下来,喘息着,好像缺氧一样大口地呼吸。不该留着这一切,他早就该将这项研究彻底毁灭了,之前总是下不了决心。但是此刻他主意已定,只希望没有太晚。他起身从旁边的柜子里拿出一个工具盒,动手之前,他又瞄了一眼微信。

“怎么突然感觉不到你了?”王秀才问道。“是头盔出了故障吗?”

老张回复到:“我从来都没跟你说过我有个头盔。你是怎么知道的?”写完后,就举起锤子,冲着电脑砸去。





Thursday, April 13, 2017

微小说连载:群 (第二集)

(二)4/12/2017


第二天早上,老张最终开了手机。他想过退出那个群,尽管对对联自己在这个世界残留的孤单生活中的最大乐趣了。更保险的是换手机,搞个新号码,新ID,应该就万无一失了。可是慢慢的,有个念头从心底浮上来,萌芽,壮大,让他最终无法抗拒。

于是点了微信进去。呵,这才几天,就错过了一万条信息?本来还想仔细考古,但是刚好有个热门上联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脚踩维基Google,胜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群里对什么的都有,不过最工整的,要数王秀才的下联:手握美图秀秀,管教鱼沉雁落,月闭花羞。

老张要求把王秀才加入通讯录,对方倒是立刻就接收了。“你好啊,老张。”

“你对对子真是有两把刷子。怎么练的本事?”

“呵呵,我们那儿的风俗吧。我不算啥,我们乡里有的是高手。”

风俗。。。老张立刻觉得胸口收紧了。“你们那个年代给女人画画,也刻意美化吗?”

过了好几分钟,王秀才才回复:“什么我们那年代?我一直以为你比我老啊。而且会画画的人很少,大家都用相机。”

“是吗,为啥我总觉得你比我老呢?”

“是我说话太穷酸了吗?呵呵。”

老张思忖良久,最后一咬牙。“我早些年,是做人机界面的。你听说过这玩意儿吗?”

“你说的是Brain machine interface?很多人都做过吧。”

“是的。这东西虽然听着神秘,其实只是单向的采集人脑信号去控制外部而已。后来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我管它叫灵机界面,Soul machine interface。”

“这有啥区别?”

“区别是,能够让人的灵魂---不知道这个词合不合适---姑且说,思维和感知吧,能够真正进入到机器或者网络里面,以电和光的速度自由游走,自由探索。”

“那你后来做成了吗?”

“怎么说呢,算是有了进展,有些发现甚至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可是最终还是无法实现。现在想来,人倒底有没有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灵魂都好难说,我这个课题太不靠谱了。”

顿了顿,老张又说:“看我瞎扯了些啥?咱们还是继续对对子去吧。”

他从和王秀才的谈话中跳了出去,来到对联群。可是这里的人在说些什么,他一句也没看进去,只是随大流的点赞着。过了一会儿,他偷偷回去看,果然,王秀才又发话了。

“如果有人帮你,你还愿意继续做下去吗?”

老张的心快提到嗓子眼儿了。“问题是谁能帮我?”

“我啊,我就是你说的灵机界面里的一个灵。”

“真的?”老张也不知道自己是真吃惊还是假吃惊。“你也是做这个的?而且成功了?”

“唉,我算是成功了,但却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

“不明白。”

“我是明朝人。”

“你。。。开玩笑吧!”

“别装了,老张。之前你不是一直在试探我吗?”

老张苦笑了一下。“好吧,我确实想到了这方面,可还是不能相信。你是怎么存活下来的?”

“唉,我自己也不知道啊!我本是衡阳人,考上秀才后,一直没能再高中,就在乡里教书度过余生。死后不知怎么的了,迷迷糊糊的,突然脑子里多了很多新东西,完全无法理解的。开始我以为人人都这样,后来对这些信息慢慢有所了解,尤其是古文和历史之类的,同时也开始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那是什么年代?”

“嗯,昏沉了很久,等弄明白的时候,大概是2017年了吧。”

“那之后你就一直在网络里待着?”

“是的。后来我越来越开心,因为发现可以随心所欲的到处游荡,有线无线都不是问题,任何防火墙和密码对我都是没用的。我知道很多人,包括很多名人的秘密。要是说出来,会成为大新闻。我可以轻而易举的在任何网站建立账号,手机邮箱验证都难不倒我。我知道你喜欢吃芝麻酱凉面,烤鱿鱼,喜欢把红酒冻一下再喝。我还。。。呵呵,还是不继续说了。”

想到王秀才可能知道自己很多隐私,老张感到脸颊和耳朵发热。但是这都压制不住他的兴奋。首先,人真的是有灵魂的,有独立于肉体的灵魂!单是这一点就是惊世发现了。至于这个灵是怎么进入到网络里的,他不知道,但是可以慢慢研究嘛。

“你帮我做研究,那我怎么报答你?”

“嘻嘻,我倒真的是有求于你。网络里虽然好玩,但是困在里面还是腻了。你能把我转移到一个独立机器里,最好是能移动和感知的机器人里吗?这样我又算是再世为人了。”

这,老张目前做不到,但是如果研究进展顺利的话,应该是有希望的。和张秀才聊完后,突然发现已经是中午了。他可没心情做饭,就开车来到杂货店里。买了个店里现做的套餐,又去酒柜那里挑红酒。今天他要好好喝一瓶!然后再开始仔细的计划实验。。。老张的眼睛在酒瓶中搜索着,突然,他的目光定住了,整个身子都僵直了,之前的兴奋瞬间消失殆尽。不对,有哪个地方不对劲儿。但是到底是那里不对呢?

不知过了多久,他决定不再去想这个问题了。可是当他的手触到一瓶酒的时候,他突然明白了---关于他喜欢把红酒冰一下再喝的习惯,他可以肯定,从来都没有在网络或者通话中和任何人提起过。




Sunday, April 9, 2017

微小说连载:群 (第一集)

前言:写这个开头的时候,对后面的发展只是有个模糊方向感。之所以不等写完就先发一部分出来,就是想试试在没法回过头来改动前面的情况下,能否自圆其说,最终完成一个故事。

(一)Apr 9, 2017; By Fiona Rawsontile

老张半躺在床上,握着手机,犹豫着要不要开机。七十二岁的他,近几年已经养成了上床先开微信的习惯。老伴三年前没了,但他觉得自己比以往的老人们都幸运。寂静的房子里,热闹一点儿不比外面少。十几个群---当然他关注和发言的也就三四个---一个都是棋友。另一个是原单位同事,多数都和自己一样退了,还在上班的时不时汇报一下新情况,互相问问膝盖血压,秀秀毛笔字。最喜欢的是那个对联爱好群,一个老友拉他进去的。里面的大部分人不认识,但是和他这个对联爱好者特别投机。整天你出上联我对下联,都是高手,惊世骇俗的对子层出不穷。

科技啊!他曾无数次的惊叹。但此时此刻,握着这个被手温捂烫了的小东西,他却不能肯定科技是好是坏了。昨天一个在军方实验室工作的前博士生请他去参观,有个项目用的技术还是他十五年前发明的呢。午饭休息的时候,他掏出手机看了看(现如今饭后微信就和烟瘾一样)。群里有人刚下飞机,出了个上联:云端端上飞怪鸟,白里白翼。

老张环顾四周,片刻就有了下联:山沟沟里卧铁兽,绿中绿皮。

“好!”喝彩声立刻跟了上来,是个叫“王秀才”的群友。“老张,你说今天要去游玩,有何见闻?”老张正想回话,远远看见学生走了过来,就收起手机。

到了下午,临别了,二人站在大门口。老张跟学生说:“这里真不错!设备先进,伙食好,又安静没有打扰。”

学生苦笑一下:“唯一的不方便就是无法用手机。”

老张皱了皱眉。“不是吧?我中午才用微信和朋友聊上了呢。”

学生张大了嘴巴。“就是在食堂里的时候?绝对不可能!我们这里为了信息安全,整个楼安装了超强的屏蔽,比这再强一千倍的信号都无法突破。”

老张不信,和学生又回到了食堂,拿出手机。不仅“设置”里无任何网络可用,微信里也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真是邪门了。。。”他咕哝了一句。

学生一脸歉疚的样子。“对不起,张老师,恐怕你的手机得在这儿留几天了。我们必须要查明白我们的屏蔽系统是否有漏洞。”

回家的路上,各种稀奇古怪的解释在他脑海里翻腾。会不会因为自己原先研究的东西敏感,被什么组织在手机里动了手脚?至于怎么实现的就不知道了。不过不是早就传言基于量子纠缠的通讯已经在秘密使用了吗?也许自己手机里就装着这么个东西。可是回到家后,又觉得这个理论不通。如果有人就是要监视他,那就偷偷的启动些新科技来搞好了。为啥要把他和互联网接通呢?这样岂不是容易被他发现吗?

他焦急的等待着,突然没了微信的日子简直不知该怎么过了。还好三天后,手机被快递寄回来了。学生附了一封短信,说试了很多次,都没能再次突破屏蔽。手机被拆了又装,也没发现异样。只是有一点。。。军方追查了老张所有微信群的群友---这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所有人的手机号码,物理所在地,具体身份都查清楚了,唯独这个叫“王秀才”的查不到。

更确切的说,不是查不到,是什么都没有。


Wednesday, March 29, 2017

教职申请中,选择学校的几个误区

看到很多童鞋,在申请时有些不准确的信息,所以我就按照自己的认识写出来。如果大
家觉得有不对的地方,请务必帮我指出(我可不想误人子弟,呵呵)。

但是可以负责任的说,很多人对teaching school(TS)的认识是不准确的。错误的信
息包括下面几种:

1. 凡是排名靠后或者没有排名的都是TS。
2. TS比Research School (RS)容易申请。
3. 排名越后的学校越好混tenure。 排名越后的RS对研究要求越低。
4. 排名越后的学校学生出路越差。
5. “实在不行”就去Community college。
6. RS对教课的要求比TS低。

第一条是不对的。可能很多学校原先没有研究生院,是纯粹的TS。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
学校(自不量力地)想要转型到RS去。如何判断呢?很多人认为凡是有PhD program的
都是要转型的,只有硕士的是TS。非也非也。Master分两种,thesis based and 
curriculum based. 后者经常给很多工作了的人回来“镀金培训”用的,就是选课。前
者的master需要research。我觉得,最准确的判断标准就是:他们看中了一个英语不怎
么样但研究很棒的老中,你!为啥呢?对于一个纯TS来说,人家招老师看什么呢?就是
你毕业的学校名声,以及教课的经历(这里说的不是随便当个TA grader,是实打实的
带过课),你的research好不好人家不管。如果这两样你都没有,就是研究好,那90%
的可能性:这不是TS。

第二条TS比Research School (RS)容易申请是不对的。我刚刚在隔壁贴说了,很多名
校白人的梦想就是去teaching school,人家不想做研究。可能是因为辛苦,也可能人
家就是觉得教书育人有意义。后者在现在的功利中国社会可能觉得很难理解,嗯,理不
理解但的确是这样。如果你的研究对这个学校完全不matter的话,你就要靠着毕业学校
名气,教课经历,和语言方面有压倒其他人的优势。当然了,这也要看专业,有些专业
(比如之前rotc提到的日语系)如果根本找不到人教,另当别论。

排名越后的学校越好混tenure?排名越后的RS对研究要求越低?不对不对。一些排名很
后的RS学校因为缺乏前人带来的overhead,能够对新人的支持(startup)是很有限的
。但是你不要以为,给你的钱少,对你的要求就低。你不满意可以不来,来了,可能比
好学校的老师更累。而且这些学校因为资源紧缺,很多政斗都很厉害。比名校老师更容
易落到打包滚蛋的境地。

排名越后的学校学生出路越差?这个要看具体情况,笼统来说,公立和私立差别非常大
。中国人在送子女读书的时候,就是看排名。事实上,美国人在给子女选择学校时,是
具体真切的来看这个学校学生毕业时的出路。有很多坐落在偏僻地角,你原先没听过今
后也不会听过的地方的小私校,学费贵到天上了。不光学费,住宿吃的都很贵,有些在
湖边建豪华公寓的。但是人家学生都负担的起。为何父母要花钱送孩子来这里?因为毕
业后找到的工作相当好,比排名很高的公立都要好。这些学校,卖点就是毕业出路。公
立太多人,学生毕业大部分是自生自灭。但这些昂贵的小私校,靠的是一些固定的
industry partners。那些公司招人,不公开广告,就是从这么些个固定的私校招?为
啥?因为他们的工作本来就不要高技术含量和学历,他们就是想招有钱人的有教养的孩
子。这是有钱人自己和自己玩的体现,但是背后还有一个原因:这些学生的父母也是很
重要的资源,比起穷人家孩子的父母,这些父母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带来机会合作甚至
生意。所以呢,这类学校给老师的待遇也相当好,招来的老师,也是一批批的名校毕业
生。这也是为何TS不一定比RS容易进的另一个原因。

对于排名靠后的学校,我认为基本可以分这么三类:各方面资源都不太好,同时想做研
究的(不难进,很辛苦);不做研究,或者做着点缀一下的有钱私校(很难进,不辛苦
);当然好像也见过不做研究也没什么资源的纯TS,很多就是整个学校一座教学楼,方
方正正的(不辛苦,但不知道好不好进了)。

“实在不行”就去Community college。那你就投投试试啊!不要以为CC每年来报名的
门可罗雀,人家照样是(尤其传统基础学科里)几百封的申请信。再说一遍,不看
research,那你一个千老比起美国本土出生,带过好几门课的申请者,有何优势?人家
为什么就非要选你?这是一个问题。除了个别学科粥多僧少,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讲,好
好做好科研,争取进RS,不仅是最好的,也很可能是唯一出路。

最后,RS对教课的要求比TS低。。。吗?这个因学校而已,虽然这么说比较保险,但也
可以拍胸脯的说,即使大部分名校,研究大学,对教学一点儿也不含糊。毕竟本科生的
学费是学校收入的大头啊。